守護與傳承——海洋非遺文化
時間:2024-07-18 02:54:26 關注:
“請問您方便接受我們的采訪嗎?”“我們想要了解這邊的海洋非遺文化。”“作為非遺傳承人,您有什么想和大家說的?”……
這是寧波大學滴水行動之遇見小分隊在象山石浦漁港古城發生的一幕。遇見小分隊帶著對非遺文化的敬畏與好奇,積極地向非遺傳承人致以誠摯的問候,并熱切地展開了深入的采訪。小分隊成員們渴望通過對話與交流,揭開這些古老技藝的神秘面紗,深入探索其背后的故事與文化內涵。
在浩瀚的藍色疆域中,海洋不僅是生命的搖籃,更是孕育了無數璀璨非遺文化的搖籃。海洋非遺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與燦爛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漁民世代相傳的智慧與創造力,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更是鄉村振興與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設立了多項國家級、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并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代表性名錄體系,為新時代海洋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滴水行動之遇見小分隊深入寧波象山縣,探索這片海域豐富的非遺文化,感受其獨特的魅力與深厚的底蘊。
遇見小分隊首先踏入魚骨造型工作室。魚骨造型,尤其是魚骨鳥和魚骨畫,是當地漁民利用廢棄魚骨進行藝術再創造的典范。其工序繁瑣而精細,需經過挑選、清洗、消毒、防腐處理等多個步驟,方能成為創作的原材料。
裘亞素,作為傳統手工編結技藝及魚骨造型的縣級代表性傳承人,不僅繼承了祖輩的魚骨鳥制作技藝,還創新性地發展了魚骨畫。她利用魚骨的細膩紋路和天然形態,通過巧妙的編結和拼接,創作出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海洋生物的多樣之美,更蘊含了漁民對生活的美好祈愿和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我從小就喜歡這種動手的,耳濡目染,我外婆,我媽媽都會做的,而且也不止我們家族,整個石浦的老人其實或多或少都會一點這種非遺技藝,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的。”“我做這個的非遺項目,是石浦的一個特色,我以前也是在學校工作的,四五年前國家也很重視非遺,這時候我也就開始專攻魚骨造型了。”裘亞素老師眼中閃爍著對藝術的熱愛與執著,她的每一句話都充滿了對海洋非遺文化的自豪與敬畏。
遇見小分隊第二站探索的是海螺花。海螺花是以海螺為原材料,經過精心雕琢和創意設計,最終呈現出的精美裝飾品。
海螺花傳承人表示:“在制作過程中,我們需根據海螺的天然形態和紋理進行巧妙構思,通過切割、打磨、鑲嵌等工藝手法,將海螺的海洋元素與手工藝之美完美融合。只有經過這樣的過程,才能呈現出結合海洋文化與手工藝智慧的海螺花作品。”
緊接著,遇見小分隊又去觀賞了魚燈的制作過程。魚燈,作為中國傳統民俗舞蹈的道具之一,在象山縣同樣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泛的群眾基礎。魚燈制作以竹篾綁扎為骨架,糊表白紙繪制而成,形態各異、色彩斑斕。每當夜幕降臨,魚燈點亮,漁民們便手持魚燈翩翩起舞,演繹著“鯉魚擺尾”、“雙魚爭食”等生動場景。
遇見小分隊本想采訪魚燈傳承人李榮輝,但李榮輝老師擺擺手說:“做魚燈的時候不能說話。”所以小分隊靜靜地欣賞了李榮輝老師專心致志制作魚燈的過程,看到了魚燈制作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和匠人精神。
滴水行動之遇見小分隊隊長邵雨嫣不禁感嘆:“此次探訪象山海島非遺文化之旅,讓我們深刻領略到了海洋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這些非遺項目不僅展示了漁民世代相傳的智慧與創造力,更為鄉村振興和文化自信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海洋非遺文化將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為推動鄉村振興和文化繁榮的重要力量。”
聯系人:沈欣
電話:13486338516
院校: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日期:2024年7月17日
作者:沈欣 來源:寧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