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教育之舟始終由物質文化這片堅實的基石承載著向前航行。值此2024年7月17日之際,寧波大學“滴水行動之童夢護航小分隊”攜手寧波教育博物館,共同踏入了一段別開生面的文化之旅。他們巧妙利用博物館內富含歷史韻味的“物舊意深”展廳,精心策劃并成功推出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直播解說盛會,主題為“由‘物’及‘悟’:穿越教育歷史長河,探尋物質文化的深邃淵源與璀璨演變”。此次活動,不僅是一次知識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觸動,引領著每一位參與者共同領略教育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活動的目的在于通過互動式的直播解說,教育觀眾認識和理解教育文化的深厚積淀,探索其中的歷史發展和文化演進。童夢護航小分隊的成員們通過生動詳實的解說,深入剖析了展廳內各個關鍵展品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特別關注展品所代表的不同歷史時期和教育發展階段,揭示了這些物質文化背后所蘊含的深刻情感和價值。
直播內容分為兩個部分。活動的第一部分,在探索物質文化發展脈絡的環節,講解員從多個角度切入,帶領觀眾們走進物質文化的教育歷史,深入挖掘文化之“根”。講解員詳細介紹了電鈴、銅鐘、搖鈴等教育工具的發展與演變,使觀眾感受到了聲音對于教育的特殊作用,看到了社會發展的縮影。再從教科書的發展入手,具體陳列了清代至民國時期相關具體的教科書,特別強調了課程多樣性和圖示化對學習的生動影響。
在印刷術的進步環節,講解員展示了從東漢的拓印、唐代的雕版印刷到北宋的活字印刷,揭示了印刷技術如何推動了教育資源的廣泛傳播。觀眾們驚嘆于印刷技術的演變,認識到教育資源傳播的便捷性得益于印刷技術的不斷進步。
此外,活動第一部分還介紹了校刊校報的發展。校刊校報作為學校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見證了學校的發展歷程,也對學生的成長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獎章證章的演變部分則通過展示不同年代學生獎勵的證書,突顯了個人成就與時代進步的密切聯系。最后,講解員將鏡頭聚焦于教學教具的發展,展示了學生和教師在不同時期使用的工具,如書箱、字典、課桌椅、文房四寶以及教學筆記、講義、煤油燈等,展示了教學過程中物質工具的演化軌跡。

在活動第二部分中,講解員對具體的舊物進行講解,重點讓觀眾了解展館內舊物的物質意義和歷史內涵,在講解中由物及悟,能與自身經歷結合,與文物進行跨時空交流對話。這一部分分成三個板塊,第一塊是鐘鈴物件及互動裝置體驗,感受新舊時代鐘鈴演變,觀眾在講解員的引導下感受舊時代不同的上課鐘鈴聲,與現在的鐘鈴聲比較體會其中的不同,感悟時代的變遷教育的變革;第二塊是介紹200萬明清書桌,科普其物質歷史淵源和珍貴之處,在普通的桌椅中感悟不平凡的物質文化價值。對于一張其貌不揚的小書桌進行講解,與當下書桌比較,有所不同,結合當時和現在的時代特色,讓觀眾了解不同時代背景下教育器材的不同,每個時代的教具都有其珍貴之處。第三塊通過講解一個錄像帶,由物及悟,感悟磁帶錄音機中的音樂傳承發揚的精神力量。通過講解意識到這不僅是簡簡單單的一件舊錄音帶,它早已化身為一股陳歌辛的精神力量,感染著這個大家庭的每個人,讓他們的生命中開滿了音樂的“玫瑰”。也讓看到這件舊物的后人感受到這份由音樂傳達的精神力量。
這場對物舊情深展館內陳列的教學舊物的講解,不僅帶領大家發現是教與學的痕跡,還體會到舊物中包含的教育情感和價值,這一件件教學舊物凝結著教師的心血,反映著學生的勤奮學習和愉快的生活。在此次直播中,收獲了更多人的支持,也帶來了更大的社會效益,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寧波教育博物館中這些熠熠閃光的展品。

物換星移,隨著社會進步,許多物品已經不復存在,成為歷史舊物,但它在教學中所發揮的作用,永遠不可磨滅,而它的演變,正反映了教育在歷史車輪下的不斷進步,并展示教育的今后發展趨勢。這也是寧波大學滴水行動之童夢護航小分隊所追求的,用直播創新模式引領公眾關注教育、熱愛教育,看到到不同時期的教育,共同為教育事業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通過對教學舊物歷史淵源和演變過程介紹幫助學生全面理解教育發展中的重要節點和文化演變,進而深刻體會教育歷史對社會和文化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