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07 關注:
來源:微光致遠團隊
“立規矩,成方圓;測天地,利民生。”計量是文明的基石,是科學與生活的紐帶。為弘揚傳統計量文化,激發鄉村學子對科學的興趣,中國計量大學微光致遠團隊于7月走進筧川,以“刻晷觀天,浮秤知地”為主題舉辦“計量文化節”,通過時間測量、重量計量、浮力實驗等互動項目,帶領孩子們穿越古今,感受計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動手實踐中領悟“精準、公平、創新”的計量精神。
日晷:光影刻度的千年智慧
“寸陰尺璧,晷影不移。”日晷作為最古老的天文計時器,凝聚著古人“觀象授時”的智慧。微光小隊結合中國計量大學計量博物館的館藏模型,向孩子們展示了日晷的結構原理。學生們利用廢棄紙板、竹簽和顏料,親手制作簡易赤道式日晷。當陽光斜照,晷針的影子清晰地指向刻度時,孩子們驚嘆道:“原來時間可以‘畫’在地上!”老師引申道:“日晷是‘光能轉化’的雛形,如今我們能用太陽能發電,正是古人智慧的延續。”

(小朋友們制作的日晷模型)
水鐘:滴水成河的生態啟示
“江河不以水匱,計時必以漏刻。”微光團隊以塑料瓶、吸管和刻度紙制作了簡易水鐘,演示了古代漏刻的等時性原理。當孩子們調節水流速度,觀察水位變化與時間的關系時,老師借機科普“節水灌溉”:“古人用漏刻分配農田用水,今天我們也要珍惜每一滴水,像水鐘一樣‘精準’用水。”孩子們在實驗中既理解了虹吸原理,更樹立了節水意識。有學生提議:“回家后要把水鐘放在菜園旁,幫爺爺計時澆水!”

(小朋友們一同制作水鐘)
桿秤:權衡天下的匠心之道
“不識秤花,難以當家。”桿秤作為中國傳統衡器,是公平與精準的象征。團隊以筷子為秤桿、瓶蓋為秤盤、橡皮泥為秤砣,指導孩子們制作微型桿秤。通過調節支點位置和砝碼重量,學生們發現“秤砣雖小壓千斤”的杠桿原理。老師將桿秤與現代農業結合:“現代智能秤能精準測量糧食水分,幫助農民賣個好價錢。”學生們興奮地說:“我家的稻谷以后也要用科學方法稱重!”

(小朋友們制作桿秤)
浮力測量:曹沖稱象的現代演繹
“舟大載物多,智巧量千斤。”微光團隊以“曹沖稱象”為引,設計了浮力稱重項目。學生們用燒杯和石子,分組模擬“船載石塊替代大象”的過程。當水面刻度與石塊重量完美對應時,孩子們歡呼:“原來物理課上的浮力公式真的有用!”評比環節中,團隊增設了“創意獎”,鼓勵學生用不同方法測量不規則物體重量。一名女生用排水法計算蘋果體積,再結合密度公式推導重量,贏得滿堂喝彩。
量天地之精微,育未來之棟梁。”本屆計量文化節以古器為媒、以實踐為徑,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科學的種子。日晷教會他們仰望星空,桿秤引導他們腳踏實地,浮力實驗讓他們敢于創新。
閉幕式上,微光小隊寄語學生:“希望你們像桿秤一樣公正,像水鐘一樣恒久,像曹沖一樣善思,將來為鄉村振興、科技強國貢獻力量!”計量文化節雖已落幕,但文化的傳承永無止境。愿筧川學子以計量精神為帆,在知識的海洋中揚帆遠航,終有一日,以智慧丈量世界,用創新改變未來!

歡迎關注中國計量大學光電學院黨員之家官方公眾號,持續關注2025“微光致遠”社會實踐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