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執梭織非遺 鄂豫共筑同心圓——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建筑學院)與西蘭卡普研學基地
簽訂共建基地合作協議和授牌儀式在恩施舉行(文/仝蘇宇 圖/李霖杰 曹鵬飛 劉嘉明 )

圖1閆靜茹老師帶領團隊一行與田若蘭老師合照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并推動鄂豫兩地文化友好交流。7月5日,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建筑學院)與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蘭卡普非遺傳承基地正式簽署合作協議,共建“中華文脈傳承教育基地”,并舉行銅牌掛牌儀式。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建筑學院)團委書記閆靜茹、西蘭卡普非遺傳承人田若蘭及“工筑恩施,同心圓夢”社會實踐團隊(以下簡稱“團隊”)全體成員共同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
文化為橋:校企共筑傳承新平臺
掛牌儀式上,閆靜茹老師表示,此次合作是高校與非遺傳承基地深化校企合作、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實踐。她強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我們希望通過共建教育基地,將土木工程學科特色與非遺文化保護相結合,為鄂豫兩地的文化傳播與民族團結注入新活力。”田若蘭老師對團隊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深情講述了西蘭卡普“織錦上的山河”歷史:“每一根絲線都承載著土家族人對自然的敬畏與生活的熱愛,同時也希望青年學子能成為文化傳承的‘火種’。”

圖2 西蘭卡普基地徐慧老師跟團隊成員講解第一代西蘭卡普織錦機器
沉浸體驗:織機上的文化傳承
儀式結束后,實踐團隊在田若蘭老師的帶領下深入非遺工坊,系統學習了西蘭卡普的紡織技藝與文化內涵。從圖案設計到經緯交織,成員們親手操作傳統織機,體驗了“通經斷緯”的獨特工藝。團隊成員在沉浸式織錦的同時,感嘆:“一梭一線間,我們不僅感受到了非遺技藝的精妙,更讀懂了中華民族‘工匠精神’的深厚底蘊。”團隊還結合專業特長,通過建筑bim建模,借助軟件進行空間優化,為工坊的空間布局優化提出建議,助力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融合。

圖3田若蘭老師給團隊成員進行織錦教學
青春聚力:讓文化瑰寶煥發新生
此次掛牌是河南工業大學“三下鄉”社會實踐的重要成果之一。團隊通過短視頻拍攝、三維建模等技術,記錄西蘭卡普的制作流程,并策劃“非遺+旅游”推廣方案。未來,雙方將以教育基地為平臺,聯合開展非遺文化研學、傳統建筑修繕、鄉村振興設計等項目,推動校地合作長效化。
從黃河之濱到武陵山區,河南工業大學學子以專業為筆、以文化為墨,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書寫青春答卷。正如閆靜茹老師所言:“文化傳承不是守舊,而是讓千年瑰寶在新時代‘活’起來。”此次合作不僅是鄂豫兩地文化交流的生動實踐,更是新時代青年踐行文化自信的鏗鏘步伐。團隊后續將通過恩施文化校園專項展覽、主題宣講等形式,讓“土家族的文化明珠”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圖4閆靜茹老師與田若蘭老師聯合掛牌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