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脈相承結碩果,恩施探韻筑夢行
——河南工業大學“工筑恩施,同心圓夢”赴恩施社會實踐團隊前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體悟恩施歷史中的民族文化底蘊
(文/仝蘇宇 圖/仝蘇宇 閻子甲 葉慧穎)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鄂豫文化傳承與交流,講好中國故事,河南工業大學“工筑恩施,同心圓夢”社會實踐團隊于2025年7月3日走進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開啟了一場探尋中華民族文化中民族團結深厚內涵的文化之旅。
團隊旨在結合實地探訪與深度體驗,通過建筑測繪、非遺解碼、口述史采集等特色實踐的方式,傳承與弘揚優秀民族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現生動詮釋新時代青年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路徑。
探恩施歷史,尋民族團結之根
團隊成員們邁進恩施博物館的瞬間,就被那濃郁的文化氛圍所緊緊環繞。館內,琳瑯滿目的豐富文物,宛如一把把鑰匙,打開了通往恩施各民族悠久歷史的大門,承載著數不清的珍貴歷史記憶。
恩施博物館二樓的"武陵記憶"主題展館,實踐團成員們仿佛踏入了一條穿越千年的民族文化長廊。展館以"山魂水韻·民族共生"為脈絡,通過200余件珍貴文物、沉浸式場景復原和數字交互技術,全景展現了武陵山區土家族、苗族、侗族等世居民族的生存智慧與文化交融。土家傳統建筑吊腳樓模型,展現了土家先輩“天平地不平”的獨特建筑技藝,完美解決了30度陡坡上的建房難題,建造出如此精美實用的特色建筑,其力學原理讓團隊成員沉浸其中。

圖1 土家吊腳樓1:1.5復刻模型
賞民族文化,鑄民族團結之魂
到了民族文化展廳,像是一座璀璨的藝術殿堂。土家族那色彩斑斕、圖案精美的西蘭卡普,每一根絲線都編織著土家人民的智慧與情感;苗族造型獨特、工藝精湛的銀飾,每一個細節都閃耀著苗族人民的審美與創造力;還有儺戲、南劇、堂戲、燈戲、柳子戲等恩施五大地方戲。這些展品不僅僅是藝術的瑰寶,更是恩施民族文化的生動見證。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土家族、苗族等各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相互交流技藝、彼此融合文化,共同創造出了這燦爛輝煌的成果。正如講解員所說,正是各民族的攜手共進、相互支持,才繪就了中華文化這幅繁花似錦的壯美畫卷。

圖2 西蘭卡普展品 閻子甲供圖
在參觀的過程中,團隊成員們還深入了解到了恩施各民族豐富多彩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別具一格的節慶習俗。土家族那熱情奔放的擺手舞,舞者們的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活力與激情,仿佛在訴說著民族的驕傲與自豪;苗族的趕秋節,熱鬧非凡,人們身著盛裝,載歌載舞,這不僅是苗族特色的精彩展現,更是各民族共融的歡樂舞臺。在這些活動中,大家歡聚一堂,共慶歡樂時刻,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情誼,書寫著一段段民族團結交融的動人篇章。團隊成員盧錦帆講述:"當測繪儀遇見西蘭卡普,當BIM技術對話吊腳樓,我們突然懂得:所謂文化傳承,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而是要讓千年智慧在當代語境中煥發新生。"

圖3 團隊成員在博物館留的屏幕簽名
展青春風采,擔時代使命之任
此次參觀恩施博物館,對于團隊成員們來說,不僅僅是一次文化的探尋之旅,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大家深刻領略到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真切地體會到了民族團結所蘊含的強大凝聚力。從歷史遺跡中先輩們的團結雛形,到民族文化中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處處都彰顯著中華民族文化煥進的光輝歷程。
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上,工筑恩施,同心圓夢”團隊在恩施博物館開啟了這場意義非凡的文化之旅。未來,他們將繼續肩負使命,在探尋與傳承民族文化的道路上堅定前行,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與繁榮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讓民族文化的團結和進步之花在中華大地上綻放得更加絢爛。

圖4 團隊成員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