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8-19 關注:
來源:社會實踐
當七月驕陽炙烤大地,蟬鳴聲穿透熱浪,我心中那份渴望走出象牙塔、觸摸現實土地的心跳格外清晰——終于踏上前往宏景苑社區社會實踐的征程。未曾想到,這段浸透汗水的日子,竟如一把鑰匙,悄然開啟了我認知社會另一面的窗口。
實踐伊始,我們這些年輕人懷著滿腔熱情投入了日常服務:打掃房間、整理床鋪、協助用餐、陪伴聊天……每日我們穿行于各個房間之間,單調重復的體力勞動里,卻蘊含了更深層的情感交流。最初,我笨拙地接近一位常坐在窗邊的爺爺,他瘦削而沉默。當我嘗試著替他整理衣領時,他布滿皺紋的手突然緊緊攥住了我的手。那瞬間,我竟如被一股沉默洪流裹挾,感受到他掌心傳來的溫熱與力量,勝過千言萬語——原來,孤獨的靈魂只需一點微光便能被照亮,而青春之手恰恰能捧起這束光。在隨后的交流中,我漸漸了解到他的過往,他年輕時曾參與過重要的基礎建設,言語間流露的驕傲與滄桑,使抽象的“奉獻”二字在我心中有了血肉之軀。
然而,這平靜的院落亦非沒有波瀾。一次,一位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奶奶突然走失,我們全體出動搜尋。當最終在僻靜角落找到茫然失措的她時,她像個迷途的孩子緊緊抓住我的衣角,口中喃喃自語著模糊不清的名字。那一刻,我無比真切地觸摸到了衰老的脆弱本質。當曾經堅硬的記憶被時光悄然蠶食,當尊嚴因身體機能衰退而受到威脅,那份無助的惶恐穿透了我們年輕的心。這經歷讓我徹悟:衰老并非一個遙遠抽象的概念,它如同不可阻擋的潮汐,終會漫過每一道生命的堤岸——唯有社會支持與理解才是老人真正依靠的堤壩。
離別的時候,老人們顫顫巍巍地站立于院門相送,眼中盛滿不舍。我回頭凝望那一張張刻滿歲月痕跡的臉龐,它們如同古老樹木的年輪,無聲訴說著曾經的風雨滄桑。臨別時,一位奶奶緊緊的握住我的手,語重心長地叮囑我:“好好讀書,常回來看看。”這句低聲的話語,分明是生命對生命的托付與無聲牽掛。當車駛離院門,回望那漸行漸遠的樓影,我豁然了悟:青春與暮年并非兩個割裂的世界,而是一條生命長河的兩端。我們青年一代,不僅是老去一代的承接者,更是他們尊嚴與溫暖的守護者——這份守護,是責任,更是對生命本身無上的敬意。
宏景苑的院墻雖已淡出視線,但那些銀發之下的生命印記卻深刻烙入我心。這段時光讓我真正理解,敬老并非止于禮儀,也非流于服務形式;它是對生命尊嚴的鄭重守護,是對時代接力棒的自覺承擔,更是青年在喧囂社會中一次心靈的深度沉淀。當青春腳步踏進暮年的庭院,不僅帶去了活力,更帶回了生命的重量與溫度。這份雙向的給予與獲得,正是實踐賦予我們最珍貴的成長:在服務銀發長者的同時,我們也在悄然丈量著生命應有的深度與廣度。
實踐落幕,紅馬甲可以脫下,但宏景苑饋贈的這份灼熱而真實的印記,已融入了我的血脈。它洗褪了我曾經的浮泛與輕信,讓我學會在復雜現實中俯身傾聽、耐心溝通;它教會我知識唯有扎根于泥土,才能結出飽滿的果實。
宏景苑,這片曾用汗水澆灌的土地,已然成為我精神版圖上不可磨滅的坐標。它無聲提醒我:青年肩上的責任,正在于將學到的星點光芒,化作貼近大地、溫暖人心的切實力量——這或許正是實踐贈予我最珍貴的行囊。當理想在汗水的沃土中扎根抽芽,那份由心而生的堅韌與擔當,終將支撐我們走向更廣闊的人間燈火。
2025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