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午后,泰州科技館內暖意融融。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實踐團隊在此開展的暑期實踐活動,于13:30至16:00如期舉行。這場以端午節為主題的文化盛宴,通過科普講解、趣味問答、創意手工等多元形式,讓參觀者在輕松氛圍中觸摸傳統文化肌理,為古老習俗注入當代活力。
探尋文化根脈:典故中的精神密碼 活動伊始,實踐團隊的楊姓志愿者借助生動的PPT課件,向在場參觀者娓娓道來端午節的多重起源傳說。從屈原投江明志的家國情懷,到伍子胥忠烈殉國的悲壯故事,再到曹娥尋父盡孝的感人傳奇,一個個典故被拆解成鮮活的歷史片段。講解中,志愿者特別點出習俗背后的文化內核:龍舟競渡彰顯的團結之力,艾草菖蒲蘊含的防疫智慧,讓聽眾明白傳統節日絕非簡單的儀式,而是民族精神的載體。
問答闖關:知識傳遞中的歡聲笑語 為讓文化知識入腦入心,團隊設計了趣味問答環節。“端午在農歷的哪一天?”“‘端午的‘端’字有何含義?”主持人話音剛落,現場便舉起一片“小手林”。一個戴眼鏡的小男孩搶先站起:“‘端’是開始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初五!”精準的回答贏得了一枚繡著艾草圖案的香囊,他舉著獎品蹦跳的模樣,惹得周圍人笑聲連連。問答間隙,幾位白發老人分享起兒時裹粽、系五彩繩的記憶,年輕人則好奇地追問“掛鐘馗像”的由來,新舊對話間,文化傳承有了溫度。
彩蛋繪新:傳統符號的童趣表達 “畫彩蛋”區堪稱全場最熱鬧的角落。工作人員早已備好環保塑料彩蛋、無毒顏料和細尖畫筆,等待參觀者揮灑創意。剛上二年級的萌萌在彩蛋上畫了個“會飛的粽子”,翅膀涂成漸變粉,還歪歪扭扭寫了“端午快樂”;旁邊的大叔則偏愛傳統紋樣,用墨綠顏料畫了纏枝蓮,說要給孫子當“文化教具”。這些或稚拙或精致的作品,把龍舟、粽子、艾草等傳統元素,變成了可觸摸的文化符號。
詩韻與科學: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誰能對出‘節分端午自誰言’的下一句?”志愿者小張的提問點燃了詩詞接龍的熱情。穿藍裙子的小姑娘脆生生接“萬古傳聞為屈原”,接著便被追問“這句詩體現了端午的什么內涵?”在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中,詩詞里的家國情懷慢慢清晰。而另一邊的“粽葉酸堿性實驗”更添驚喜——參與者用pH試紙測試后發現,粽葉煮出的水呈弱堿性,恰好能延緩食物變質,“原來老祖宗的智慧藏著科學道理!”一位媽媽恍然大悟。
活動余韻:讓文化傳承落地生根
三個小時的活動雖已落幕,但文化的種子已悄然播下。“紅心研墨”團隊負責人表示,比起單純的知識講解,這種“聽典故、玩游戲、做實驗”的模式,更能讓傳統活在當下。未來,團隊將繼續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搭建傳承平臺,讓優秀傳統文化真正走進生活、浸潤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