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5 日,來自淮北師范大學 2023 級網絡工程專業的余宸同學,獨自踏上了前往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的實踐之旅,旨在通過實地考察,深入了解那段波瀾壯闊又飽含悲壯的歷史,傳承和弘揚偉大的革命精神。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坐落于安徽省宣城市涇縣城郊的水西山,它于 1990 年初建成,是為了紀念在皖南事變中英勇殉難的新四軍將士們而設立的。這座烈士陵園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意義,它見證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圍剿,更彰顯了新四軍將士們堅定的革命意志和無畏的犧牲精神。

余宸同學的實踐活動從探尋新四軍北移路線開始。1941 年 1 月,為顧全團結抗戰大局,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皖南部隊 9000 余人,在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的率領下,從皖南涇縣云嶺及其附近地區出發,準備繞道茂林、三溪、寧國、郎溪,到江蘇省溧陽待機渡江北移。余宸沿著當年新四軍的行軍軌跡前行,試圖還原那段艱苦卓絕的歷史。一路上,他深刻體會到了先輩們所面臨的艱難險阻。崎嶇的山路、惡劣的天氣,以及隨時可能遭遇的敵人襲擊,無一不是對新四軍將士們身心的巨大考驗。
在追尋的過程中,夜渡青弋江這一重要歷史事件給余宸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1941 年 1 月 4 日夜晚,新四軍大部隊在北移途中抵達青弋江。當時,連日大雨使得青弋江江水陡漲,部隊在通過章家渡浮橋時,因過于擁擠,僅過千余人,浮橋就不幸折斷。無奈之下,戰士們只能在寒冷的冬夜中涉水過河。余宸站在青弋江畔,想象著當年新四軍戰士們不畏艱難、奮勇渡河的場景,心中滿是敬佩之情。那冰冷刺骨的江水,阻擋不了戰士們堅定北上的決心,他們相互扶持、相互鼓勵,一步一步向著對岸邁進,即便衣衫濕透、身體疲憊,也未曾有過絲毫退縮。
帶著對歷史的敬畏和對先輩的崇敬,余宸走進了皖南事變烈士陵園。陵園內莊嚴肅穆,松柏常青,仿佛在默默守護著烈士們的英靈。他首先來到無名英雄墓前,這里安葬著無數在皖南事變中犧牲卻未能留下姓名的烈士。余宸緩緩低下頭,向這些無名英雄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們為了革命事業,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贊歌,卻連名字都未能被后人知曉,但他們的功績和精神,永遠銘刻在歷史的豐碑之上。

隨后,余宸參觀了名人題字碑廊。碑廊中陳列著眾多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各界知名人士為紀念皖南事變所題寫的詩詞、題詞。這些珍貴的墨寶,從不同角度表達了對新四軍將士們的深切緬懷和對那段歷史的深刻銘記。余宸駐足仔細欣賞每一幅題字,品味其中蘊含的情感和力量,仿佛穿越時空,與先輩們進行了一場心靈的對話。
在主碑紀念廣場,余宸看到了高大雄偉的皖南事變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宛如一把利劍,直插云霄,象征著新四軍將士們不屈的戰斗精神。碑身上 “皖南事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幾個大字,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余宸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向紀念碑敬獻了鮮花,以表達自己對革命先烈的深深緬懷和追思。他在紀念碑前久久佇立,思緒萬千。皖南事變中,新四軍將士們面對國民黨軍隊的重重包圍和猛烈攻擊,毫不畏懼,浴血奮戰。他們用生命捍衛了黨的尊嚴和人民的利益,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更應銘記這段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皖南事變的詳細經過和歷史背景,余宸還參觀了陵園內的陳列館。館內陳列著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圖片和資料,生動地再現了當年事變發生的全過程。余宸認真聆聽講解員的講解,仔細觀看每一件展品,不時停下腳步,陷入沉思。一幅幅泛黃的照片,記錄著戰士們英勇戰斗的瞬間;一件件斑駁的文物,訴說著那段血與火的歷史。通過這些展品,余宸仿佛親眼目睹了新四軍將士們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場景,感受到了他們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頑強的戰斗意志。
參觀結束后,余宸感慨萬千。他表示,這次在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的實踐活動,對他來說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通過實地探尋新四軍北移路線、了解夜渡青弋江等重要歷史事件,以及參觀陵園內的各個景點,他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革命先輩們為了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犧牲。“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肩負著傳承和弘揚革命精神的歷史使命。” 余宸堅定地說,“我將 以此次實踐活動為契機,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將來為國家的發展和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時,我也希望更多的同學能夠走進這些紅色教育基地,了解歷史,銘記歷史,讓革命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此次余宸同學在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的實踐活動,不僅讓他個人對革命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為廣大青年學子樹立了榜樣,激勵著更多人積極投身于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的行動中來,讓那段悲壯而偉大的歷史永遠被銘記,讓革命精神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