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國新生兒童在連續下降七年之后首次回升到954萬,但人口老齡化與勞動力結構變化仍在加速,與此同時,《學前教育法》正式實施,“十五五”規劃將教育數字化和普惠性學前教育列為重點,作為學前教育工作者,我們如何在當下困境中找到破局之道。

幼兒園的“寒冬”:幼兒園的生存危機
2023年新生人口跌破千萬,2024年靠“龍寶寶”回彈到954萬,但幼兒園園長們無法確定來年是否又會是一場招生的“寒冬”。與此同時深度老齡化加速,60歲以上的老人占比22%,勞動人口逐年下降。在我們的調查中,寧波博雅幼兒園的班級規模已經從之前的11個縮減到7個,寧波蛟梓幼兒園班級規模也有所縮減,其他老牌幼兒園也因招生困難而放開戶籍或房產限制,孩子在“消失”,幼兒園的招生成了一個大難題。
為了進一步減輕父母的負擔,當前政府要求普惠園的覆蓋率提升,但部分地區經費不足,部分支撐普惠性托育機構的補貼正逐年遞減。現有文件只對2023年至2025年新建的普惠托育園給予補貼,且建設補貼逐年降低,未來的建設補貼能否保證還是個未知數。
我國學前教育近年來師資力量不斷增強,但仍未達到全日制幼兒園教職工與幼兒比例1:7的規定標準,然而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家長對于幼兒園的要求不斷提高,但是高質量的幼兒園資源卻總體不足,提升幼兒園辦學質量,也是緩解幼兒園生存危機的重要途徑。
政策“暖風”化“堅冰”
《學前教育法》為我們提供了三把尚方寶劍:
第一要打開錢袋子,財政投入剛性化,學前教育經費占財政性教育經費合理比例,并重點向農村,欠發達地區傾斜;第二安全紅線要帶電,切實做好教育工作者行為監督工作,對有危害兒童情形的應立即停止其工作;第三普惠園要全覆蓋,切實讓家長感受到高質量的早期兒童托育服務,且普惠園不得轉為營利性。,當前寧波許多幼兒園已經開展普惠托育服務,有些園區甚至發展了特殊兒童托育服務
數字轉型不是空穴來風,2027年前我們將實現“萬兆到縣、千兆到園”,推廣VR/AR課程,開展智慧幼兒園建設;將數字素養納入幼師資格標準,進行教師培養升級:通過大數據平臺動態監測幼教資源供需與質量。
浙江省學前教育發展第四輪行動計劃(2021-2025年)指出,浙江省學前教育應實現普及普惠,優質均衡,師資提升的核心目標。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成為當下學前教育困境的破局路徑。
“活下來”的都是狠角色

學前教育工作者要向“質量要生存”,結合《學前教育法》禁止“小學化”的要求,開發游戲化,生活化的課程,利用數字化工具提高家長參與度,緩解“5+2=0”的教育困境。在提高專業素養的同時參與數字素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求。
通過實地走訪調研,我們認為幼兒園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破局:
園所通過開設托班、進社區服務、特色課程建設等招生
教師提升素質應對行業變化
整合資源、融合課程促進高質量發展
關注特殊兒童需求,踐行新法規要求。

結語:
人口變化是挑戰,也是教育改革的契機。隨著《學前教育法》落地和“十五五”規劃推進,學前教育正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作為一線工作者,我們既要清醒認識困境,更要主動擁抱政策紅利,在普惠、安全、數字化的主旋律中,找到自己的發展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