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西灣露天煤礦的夏日晨光里,西安科技大學北疆青鋒,能源報國實踐團的同學們迎來了實習的第九天。與前幾日深入礦區一線的忙碌不同,今日的宿舍里少了些機器轟鳴的回響,多了份筆墨紙張的沉靜——實踐團成員們正伏案整理實習報告,將九天來在煤礦現場的所見所聞、所學所感凝練成文字,讓青春的思考在能源報國的實踐中落地生根。
整理報告的過程,亦是一場對實習歷程的深度回溯。翻開筆記本,露天煤礦的巨型挖掘機、智能剝離運輸系統、綠色復墾示范區的畫面在字里行間躍動。“還記得第一天走進調度指揮中心,巨大的電子屏上實時跳動著煤礦產量、設備運行狀態等數據,那一刻才真正理解了‘智慧礦山’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科技力量。”實踐團成員王同學在報告中寫道,這些細節被他仔細標注,成為分析現代煤礦生產模式的鮮活案例。
報告的字里行間,更藏著對“能源人”精神的體悟。實習期間,同學們跟著煤礦工人一起巡檢設備、記錄數據,見證了他們頂烈日、戰高溫的堅守。“一位老師傅說,‘咱們挖的是煤,暖的是千萬家’,這句話讓我突然明白,能源行業的奉獻從來都與國計民生緊密相連。”這份感悟被寫入報告的“心得體會”部分,字里行間透著青年學子對“能源報國”四個字的全新認知。
從露天采礦工藝的流程圖繪制,到煤礦安全管理體系的分析,再到新能源與傳統煤炭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考,實踐團的同學們在報告中不僅梳理了專業知識的實踐應用,更嘗試將課堂所學與行業發展趨勢結合。“老師常說,實習不是為了復制知識,而是學會用專業視角觀察行業。”負責匯總報告的李同學說,他們特意增加了“青年視角下的能源轉型建議”板塊,把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與自己的思考融入其中,讓報告既有實踐厚度,更有青春溫度。
窗外的陽光斜照進宿舍,在一張張寫滿字跡的報告紙上投下溫暖的光斑。對于西安科技大學北疆青鋒,能源報國實踐團的同學們而言,這份實習報告不僅是九天實踐的總結,更是他們以專業學識服務能源行業的第一份“答卷”。字里行間,有對專業知識的嚴謹態度,有對能源事業的赤誠熱愛,更有新時代青年以實踐踐行“能源報國”初心的堅定信念——這份在西灣露天煤礦凝結的思考,終將成為他們未來投身能源行業的珍貴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