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上午 ,河南省駐馬店市遂平縣的田間地頭迎來了大學生志愿者。以“潛心匠心耘夢·勞動創界行動”為主題的社會實踐行動在此開展,志愿者與當地農戶一同揮汗田間,在農活實踐中體悟匠心精神,用勞動實踐開拓對鄉村發展的新認知。
當日清晨,遂平縣趙劉莊的萬畝麥田旁,大學生們在老農的指導下分組行動。有的手持鐮刀學習傳統收割技巧,感受“一鐮定深淺”的精準;有的跟著農機手操作小型收割機,在轟鳴聲中理解現代農業的高效;還有的蹲在田壟間參與玉米間苗,在“株距三寸、行距一尺”的嚴苛標準中,體會農活里的“毫米級”講究。
“以前總覺得種地是‘力氣活’,今天才發現全是‘技術活’。”同伴擦著額頭的汗說。她在學習捆麥稈時,因繩結角度不對反復失敗,當地老農手把手教她“壓三繞兩”的訣竅,“大爺說這結要能經住風雨,松一分會散,緊一分會斷,這就是農民的‘工匠精神’啊。”


活動中,農戶們的“田間智慧”讓大學生們深受觸動。種糧大戶王大叔展示了他總結的“看天施肥法”:根據云層厚度、風力大小調整肥料配比,“就像醫生給病人開藥方,土地也有‘體質’,得對癥下藥。”這種對自然規律的敬畏與靈活運用,讓學農業技術的同學們意識到,課本上的理論知識需要在土地里“扎根”才能鮮活。
除了農活實踐,行動還設置了“匠心對話”環節。大學生們圍坐田間,聽老黨員講述幾十年如一日改良土壤的故事,看返鄉青年用直播電商把土特產賣向全國。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到“智慧農業促增收”,鄉村勞動形態的變遷,讓學子們對“勞動創界”有了更具體的理解——開拓新境界,既需要堅守匠心的定力,也需要突破陳規的勇氣。
此次實踐讓大學生們收獲的不僅是農活技能。他們在汗水中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分量,在老農“侍弄莊稼如養娃”的話語里讀懂了“專注堅守”的匠心,在鄉村振興的鮮活案例中看到了“勞動創新”的力量。這些課本外的認知,讓“匠心”從抽象概念變為可觸可感的行動指南,讓“創界”從口號落地為腳踏實地的探索。
實踐結束后,大學生代表在分享會上坦言,田間地頭的一課,比課堂更深刻地教會他們:勞動是最好的“教科書”,實踐是最實的“成長禮”。正如一位同學所說:“我們學的專業知識,最終要服務于社會需求。只有走進田間、貼近土地,才能知道知識該往哪里用、怎么用,才能讓夢想扎根在真實的土壤里。”
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本質上是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蛻變。在勞動中,不僅能學習具體技能,更能培養“向下扎根”的務實態度、“精益求精”的匠心品質,以及“敢闖敢試”的創新思維。這些素養,正是新時代青年在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養分”。
未來,將持續搭建高校與鄉村的實踐橋梁,讓更多大學生在“匠心耘夢·勞動創界”的行動中,把論文寫在田野上,讓青春在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中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