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浙江農林大學“黨團融光,踐悟蒼南”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錢庫鎮項東村文化禮堂,與負責人黃女士及村書記深入交流,為此次暑期社會實踐畫上圓滿句點。作為團縣委推薦的調研點位之一,這里正探索文化禮堂與“家門口青少年宮”的融合路徑,為實踐團的課題研究增添了基層創新樣本。

調研開始前,黃女士首先向我們介紹了文化禮堂的功能分區,以便更好了解文化禮堂與“家門口青少年宮”的融合優勢。




在參觀文化禮堂的過程中,實踐團恰巧遇到了負責“家門口青少年宮”修建工程的工作人員前來進行查看。工作人員手持工程單,與村書記、黃女士一同仔細核對場地改造細節,從墻體翻新質量到活動區域功能劃分,逐項確認是否符合規劃標準。簽字落筆的瞬間,不僅標志著青少年宮整體框架搭建完成,更讓在場眾人真切感受到這項惠民工程從藍圖走向現實的堅實步伐,為此次文化禮堂探訪增添了一份見證成長的特殊意義。


青少年宮現狀
座談中,村書記詳述了場地轉型故事:這片曾承載了許多記憶的廠房舊址,如今正以文化禮堂為核心煥發新生。依托常年開展的周末民俗活動、節氣主題活動積累的群眾基礎,當地計劃在隔壁場地打造加盟式“家門口青少年宮”,針對農村青少年需求降低收費標準,將零散的文化體驗活動系統化、規范化,既保留烘焙、傳統手工藝等寓教于樂的形式,又融入科普課程,形成“活動育人+文化傳承”的雙軌模式。

黃女士補充道,文化禮堂常年保持每周兩場活動的頻次,已沉淀出成熟的群眾動員機制,這為少年宮落地提供了天然土壤,未來還將通過與上級青少年宮活動聯動,實現資源互通與影響力輻射。
實踐團注意到,此地探索中,村兩委牽頭整合閑置資源,團組織對接青少年需求,村民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協作精神參與建設,將美麗鄉村建設與校外教育服務有機結合。這種“陣地復用+成本優化+文化賦能”的思路,為破解農村校外教育資源短缺提供了新視角。

至此,實踐團三天調研行程收官。從蒼南縣青少年宮的整體運營剖析,到靈溪鎮黨群服務中心的陣地支撐探索,再到項東村文化禮堂的融合創新實踐,團隊循著黨團融合的脈絡,完整記錄了“家門口青少年宮”從政策設計到基層落地的鮮活歷程,為課題研究積累了兼具廣度與深度的一手素材,更見證了公共服務資源下沉過程中基層治理的智慧與溫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