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7-07 關注:
來源:周其源
新聞網訊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025年7月上旬,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建筑學院)“尋跡湘土,弘志傳薪”暑期社會實踐團一行成員,赴長沙黨史紀念館開展為期3天的紅色實踐教育活動。此次活動以“行走的黨史課”為載體,通過文物觀摩、情景教學、互動研討等形式,讓青年學子在歷史現場感悟初心使命,在實踐中厚植家國情懷。
一、沉浸式感悟歷史征程:從文物史料中解碼精神密碼
長沙黨史紀念館以“敢教日月換新天——中國共產黨長沙歷史陳列”為主題,2000余件(套)文物史料系統展現了長沙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時代的百年奮斗史。實踐團成員沿著“革命星火?燎原長沙”“建設歲月?砥礪前行”“改革開放?創新發展”“新時代?逐夢前行”四大展區依次參觀,在泛黃的《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秋收起義時使用的步槍、雷鋒同志的學習筆記等珍貴文物前駐足良久。
講解員特別介紹了1921年毛澤東在長沙創辦的“湖南自修大學”,其“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的辦學宗旨引發成員熱議。在“長沙和平解放”多媒體展區,通過聲光電還原的1949年城市解放場景中,成員們直觀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團結各界力量的智慧。團隊成員楊致遠在筆記中寫道:“看到雷鋒同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的日記手稿,突然理解了紅色基因為何能跨越時空——那是刻在骨子里的人民立場。”

成員們在聽講解員講解(成員韓志恒拍攝)
二、青年學子話擔當:現場研討激活紅色基因傳承動能
在紀念館專題研討室,實踐團開展“黨史青年說”主題沙龍,成員們結合專業特色暢談感悟。成員們從空間視角分析:“紀念館中‘半條被子’的場景復原,通過建筑尺度的壓縮與光影的對比,讓參觀者切身感受軍民魚水情,這給我們未來的紅色建筑設計提供了靈感。”
成員們則結合行業使命分享:“在‘三線建設’展區,看到老一輩工程師用算盤計算橋梁荷載的史料,讓我明白科技報國不是空談。作為新時代工科生,我們更應夯實專業基礎,在國家基建中踐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誓言。” 
成員們在毛主席和孫中山雕像前合影(成員韓志恒拍攝)
三、實踐育人常態化:讓紅色教育走出紀念館融入成長路
“此次活動不是終點,而是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的新起點。”成員們表示。據了解,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建筑學院)近年來持續打造“紅色+專業”實踐體系,已先后赴安陽、南京等革命老區開展實踐,形成“實地研學—專業轉化—社會服務”的育人閉環。此次長沙之行,團隊還特別走訪了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橘子洲頭等地,在毛澤東同志“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題詞前,成員們集體誦讀《沁園春?長沙》,用青春之聲回應歷史之問。

成員們在毛澤東詩詞展柜前觀望(成員韓志恒拍攝)
結語
當實踐團成員走出紀念館時,夕陽正為“中國共產黨長沙歷史陳列”的金色牌匾鍍上暖光。正如成員周其源在活動總結中所說:“紅色基因不是陳列在玻璃柜里的文物,而是流淌在血脈中的動力。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要把參觀感悟轉化為學習動力,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通訊員:周其源 楊致遠 攝影:韓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