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韻傳四海,遺風頌九州實踐團隊:探尋南通伶工學社
時間:2025-01-27 12:05:05 關注:
20世紀初,中國社會正處于深刻變革時期,傳統戲曲藝術也需與時俱進。南通伶工學社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它由張謇先生創辦,作為中國第一所新型戲劇學校,在近代戲曲教育史上開啟全新的篇章。
此次實踐,我們深入探究了伶工學社的諸多特色與貢獻。在教育模式方面,伶工學社大膽創新,打破傳統戲曲師徒傳授的局限。這里的課程設置豐富多元,一方面開設京劇演唱、身段、武功等專業課程,強化學生戲曲技藝;另一方面,國文、歷史、地理、音樂等文化課程也一應俱全。這一舉措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戲曲人才,提升藝人的文化素養,改變社會對戲曲藝人的傳統偏見,讓戲曲人才不僅有精湛的演技,還能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
師資隊伍建設上,伶工學社不遺余力。張謇先生廣邀戲曲界名家任教,京劇名角陳嘉祥、潘月樵等紛紛加入。他們憑借精湛技藝和豐富舞臺經驗,為學生提供專業的戲曲指導。同時,學社聘請文化學者教授文化課程,保障學生文化知識的學習。專業與文化知識的并重培養,為戲曲人才的成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演出實踐與交流也是伶工學社的重要特色。學社注重學生舞臺經驗的積累,組織他們在南通及周邊頻繁演出。1919年,伶工學社學生赴上海演出,獲得各界高度評價。這不僅展現了教學成果,極大提升了學社知名度,還拓寬了學生藝術視野,讓他們了解不同地域的藝術風格。
南通伶工學社雖已消逝于歷史長河,但其意義深遠。在戲曲教育革新上,它開創全新模式,提供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借鑒,推動戲曲教育邁向現代化,培養出大批優秀人才,被譽為“中國戲劇運動的先鋒”。
文化傳承方面,學社致力于京劇等傳統戲曲傳承,挖掘、整理經典劇目,培養傳承人才,確保在動蕩時代傳統戲曲依然能延續活力。同時,編演具有時代特色新劇,促進戲曲與時俱進,為現代戲曲發展保留了寶貴財富。
社會影響上,伶工學社以戲曲演出傳播文化、啟迪民智。其培養的人才不僅在戲曲領域發光發熱,更將愛國、敬業、創新精神傳播到社會各領域,成為推動進步的積極力量。張謇先生的教育救國、文化救國理念,如今仍激勵后人投身文化事業。
南通伶工學社是南通乃至中國文化的珍貴精神財富,值得我們銘記與傳承,對當代文化建設具有重要啟示。
作者:大學生之聲 來源:大學生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