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精神憶黨史,壯志報國追先烈
2024年七月,為了更好地學習黨史感受紅色精神,追憶先烈學習壯志報國,地學高手實踐隊來到了青島黨史紀念館,在學習的同時,也更好的了解到了青島的發展歷程,從展覽的文物、文獻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建、發展、壯大的歷程。
青島黨史紀念館坐落于青島市市北區(原四方區)海岸路18號,是省、市兩級黨員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和首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舊址房屋原系四方機廠高級職員宿舍,建于1904年,磚木結構,屬德式風格建筑。清晨地學高手實踐隊便來到了黨史紀念館,雖下著蒙蒙細雨,但沖不散實踐隊學習的熱情,
1982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將海岸路18號確立為“中共青島地方支部舊址”。2012年,又決定在舊址基礎上,連同16號院一并修復,建立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占地面積95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紀念館銘記了中國共產黨在青島的發展、壯大和斗爭的歷程,成為一個丹心照耀的紅色文化地標,收藏著波瀾壯闊的青島工人運動文獻。
1923年4月,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受濟南黨組織的派遣來到青島,宣傳馬克思主義,創建黨團組織,開展工人運動。鄧恩銘來青島后,謀得《膠澳日報》副刊編輯的職務,利用《膠澳日報》副刊這塊陣地,宣傳馬克思主義。鄧恩銘是青島工人運動的燃燈者、播種者。他點燃了馬克思主義的火焰,他播撒了工人運動的種子。
鄧恩銘與先期到青的中共黨員王象午取得聯系,1923年8月,二人一起組建了青島歷史上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共青島組。鄧恩銘、王盡美、劉少奇、李慰農等革命者,都在四方機廠職員宿舍工作和生活過,并將光輝的足跡留在海岸路。他們傳播馬列主義,領導四方機廠、日商紗廠工人大罷工,掀起了青島歷史上反帝愛國運動的第一次高潮,在全省乃至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
圖-1 地學高手實踐隊學習青島工人運動始末(程泳霖攝)
1925年在中共青島支部的領導下,青島工人運動出現了高漲的局面。2月8日零時,膠濟鐵路全線員工舉行大罷工,整個膠濟鐵路完全癱瘓。2月18日,四方機廠全體工人召開大會,慶祝罷工勝利,并在四方機廠工會的基礎上,成立膠濟鐵路總工會。四方機廠工人大罷工,是青島黨組織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政治大罷工,這次罷工影響巨大。在罷工勝利的影響下,大康紗廠、內外棉紗廠、啤酒廠、鈴木絲廠及水道局、電話局等相繼成立了工會。中共青島支部根據工會組織的迅速發展,決定成立四方工人聯合會。青島工人運動開始走向高潮。
革命的浪潮席卷青島,隨后遭到殘酷的鎮壓。1925年5月,青島日商紗廠第二次同盟大罷工遭到日本軍艦和北洋政府血腥鎮壓。5月29日凌晨,在軍閥張宗昌授意下,膠澳商埠督辦溫樹德派出軍警3000名,包圍了四方三家日本紗廠和工人宿舍。當軍警沖入內外棉紗廠時,受到工人們的抵制。凌厲的槍聲響起,8人倒地身亡,17人重傷,75人被捕,數百人被通緝,3000多名工人被遣送回原籍,制造了震驚全國的“青島慘案”。
走出展廳,實踐隊員來到黨史主題公園,黨史主題公園矗立著王盡美、鄧恩銘、劉少奇、李慰農四位革命先輩的雕塑,正是這些不畏艱險的老一輩革命者們用鮮血和生命筑起了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實踐隊員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黨的光輝和偉大,更加明白以史為鑒、不忘初心的意義所在。 
圖-2 青島海軍博物館(陽涵攝)
次日,地學高手實踐隊來到了青島海軍博物館進行研學活動,海軍博物館既具有保護、紀念意義,也兼具科普、教育功能。重新開放的海軍博物館全景式展現了不同時期人民海軍建設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見證著人民海軍向海圖強的昂揚風貌,為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提供了豐富的鮮活教材,同時對講好海軍故事、傳播海軍聲音、弘揚海軍精神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通過參觀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和青島海軍博物館,地學高手實踐隊加深了對黨史的了解,更加了解了祖國發展歷程的坎坷,為祖國現在成為世界強國感到無比自豪,更加明確自己肩上的使命與責任,激勵了隊員們保持昂揚的斗志奮發向前,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
作者:邢永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