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蘇州,蟬鳴高亢,酷暑如約而至。然而,即便是在這樣的熱浪之下,仍有人愿意頂著烈日,尋覓一處清涼之地,去聽一段蘇州評彈,品一盞香茗,賞一段蘇韻,共度這夏日漫長的時光。
這個暑期,我們成立了社會實踐團隊,為了更好地了解蘇州評彈的現階段真實情況,調研組的同學們親身體驗了蘇州評彈的美妙音符與人文底蘊。循著曼妙的弦音,我們來到了翰爾園評彈茶館。這里不僅是一個聽評彈的好地方,更是一處能讓人沉浸在傳統藝術之中的文化空間。聽工作人員介紹,該茶館曾是電視劇《都挺好》的取景地,劇中的老蘇州蘇大強最愛聽的就是《秦淮景》:“原來還有這樣一段故事”,聽罷,我們越發期待接下來的表演。不久,老師們款款邁步走上舞臺,優雅的身姿與清越的琵琶弦音交相輝映,令臺下的每一位觀眾都感到賞心悅目。因為我們事先了解過老師們的履歷,知道他們都是經驗豐富的演奏家,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挺直了腰板,目光緊緊地盯著臺上,全神貫注地調動起所有的感官,特別是我們的耳朵,去捕捉每一絲評彈的美妙之處。
第一首是《鶯鶯操琴》,隨著“香蓮碧水動風涼,水動風涼夏日長”的悠揚婉轉的女聲傳來,仿佛一道清澈的泉水流入了我的心田,成為永恒的記憶。那一刻,我甚至覺得聲音本身便有了實體,它如同滑滑的、潤潤的、冷冷的絲綢一般,又似一陣偶然吹起的夏日晚風,帶著珍貴的涼爽,拂過臉頰。
“花街回廊繞曲折,紗扇輕舉遮太陽。見那九曲橋上紅欄桿,后彈一曲《鳳求凰》”。閉上雙眼,我仿佛置身于曲折環繞的蘇州園林之中,成為了書中的人物,歷盡書中的悲歡離合,最終一切愛恨情仇都化為灰燼,留給后人評說。一曲終了,掌聲雷動,我幾乎要將自己的掌心拍得通紅,才肯停歇。
下一曲是有名的江南小調《茉莉花》,隨著“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以及“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它,滿園花開開也開不過它”的旋律響起,那一朵美麗潔白、芳香四溢的茉莉花似乎就綻放在了我的心田。即使曲終人散,那余音仍舊繚繞在耳邊,仿佛真有一股裊裊香氣撲鼻而來,沁人心脾。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網絡上爆火的《聲聲慢》,這首曲子其實不屬于傳統的蘇州評彈唱詞,但它又有姑蘇小調的風韻,輕柔婉轉、寧靜致遠。“青磚伴瓦漆,白馬踏新泥”“屋檐撒雨滴,炊煙裊裊起”,緩緩勾勒出一幅江南美景圖。一曲終了,作為聽眾的我們對蘇州城彌漫著的那種靜謐安寧的氛圍有了更加透徹的感受。我想,這也是評彈的價值所在吧......
隨著演出的推進,我們隨機采訪了景區中的游客,探尋他們對蘇州評彈的理解與感悟。平江路游人熙攘,來自天南海北的旅者漫步于此,沉浸在這座古城獨有的韻味之中。隨處可見身著唐裝漢服的年輕女子,她們的笑容如同夏日的陽光般明媚,談論起評彈時,眼中閃爍著熱愛與好奇的光芒。與此同時,我們也有幸遇到了一些土生土長的蘇州老人,他們對于評彈的歷史淵源了然于胸,娓娓道來間,讓我們仿佛穿越時空,感受到了這份藝術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蘊。
當盛夏的白晝拉長,一陣陣悠揚的弦音從翰爾園飄散而出,融入這座擁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古城之中。“溯古蘇韻,評彈遺興”,這不僅僅是對蘇州評彈的一種贊美,更是對我們這些新時代青年的一種召喚,提醒我們要將這份文化遺產銘記于心、傳承于行。
在這樣一個充滿歷史與現代交融氣息的城市里,評彈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更成為了一種生活態度的體現。它以它獨有的方式講述著過去的故事,同時也向未來傳遞著希望與夢想。對于我們而言,這次暑期的社會實踐不僅是對評彈藝術的一次深入了解,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們更加珍惜和保護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