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踐行中央宣傳部等十三個部門聯合通知部署的2024年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響應國家鄉村振興的號召,2024年7月17日至7月22日,南京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德昂光影探秘者”調研實踐志愿隊成員段沛妤、楊儀柔、阮春宇和秦夢,在何昭麗教授的指導下,奔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三臺山鄉出冬瓜村,開啟了為期6天的下鄉征程。
出冬瓜村是全國唯一的德昂族鄉,其豐富的非遺文化和獨特的民族風情是當地推動發展的重要因素,此次實踐活動分為了解背景、體驗非遺文化、深入訪談三個部分,主要圍繞了解當地發展現狀、發現發展痛點與難點、提出切實的可行性方案展開調研。
國家鄉村振興號召,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青年學子當做時代先鋒,了解國情民風,青春中國,長風浩蕩。

圖為團隊在出冬瓜村村民委員會前合影 阮春宇攝
尋文化故里,探崢嶸歲月7月18日中午,“德昂光影探秘者”調研實踐志愿隊的成員們到達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在“德宏州文化館”和“德宏州博物館”,認真研習展覽圖文、影像資料及實物,系統地學習德宏州從古至今的歷史變遷,特別是近代以來在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了解了德宏州內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及傈僳族等民族的服飾、手工藝品、生活器具等,探知德宏州豐富的民族文化、歷史傳承及現代文化發展現狀,增強對多元文化的認知與尊重。
來到出冬瓜村,走進故事走廊,鄉村的變遷發展的圖卷在此展開。德昂族這一古老的“茶的民族”,在黨的領導下,于新時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興旺,特色種植與養殖業助力村民增收;基礎設施完善提升,生活更加便捷;教育醫療條件改善,村民社會生活更有保障;上海對口幫扶發展文旅,非遺文化得以保護傳承。這些變化,是對黨帶領的鄉村振興發展,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下,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有力詮釋。

圖為德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展品 阮春宇攝
感非遺特色,挽民族星光德昂族的文化精彩多姿,涵蓋了語言、音樂、舞蹈、手工藝等多個領域,豐富了德宏州的文化生態。“德昂光影探秘者”調研實踐志愿隊的成員們深入了解非遺文化,親自觀察、體驗了非遺文化的制作過程,感受到德昂族的獨特魅力。
酸茶是德昂族最富盛名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精細的手工制作流程使得其具有獨特的口感與文化內涵。志愿隊成員們有幸探訪了酸茶制作技藝的省級傳承人趙臘退,親眼見證了酸茶從采茶到成品的全過程。酸茶制作繁瑣精細,需歷經大半年的時光,方能成就其獨特的微酸回甘之味。這不僅僅是一項技藝的展示,更是德昂族人民智慧與勤勞的結晶。
在酸茶體驗坊內,趙臘退身著民族服飾,講述著酸茶與德昂文化的緊密聯系,他的每一句話都飽含著對這項技藝的執著尋究。據他回憶,僅做好酸茶的厭氧發酵這一步,就歷經了七八年之久。趙臘退還表示,作為傳承人和村主任,比別人更多的是一份責任。十幾年來,他對這項技藝不懈探索精進,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吸引更多人關注并參與到酸茶文化的傳承中來。

圖為酸茶制作傳承人趙臘退向團隊同學講述酸茶和德昂族文化 阮春宇攝
水鼓舞是德昂族另一大特色非遺。佳節慶典、迎賓賀喜,水鼓舞的表演滲透在德昂族人民的生活點滴,是他們樂觀精神和淳樸風情的生動體現。團隊成員們觀看了非遺傳承人李三所的水鼓舞表演,聽他分享從父輩那里接過傳承、播撒熱愛的故事。水鼓,因其鼓身上的小洞而獨具特色,注入清水而擊,鼓音悠揚,別有韻味。鑼、鈸、釵等伴奏,配合著唱腔和舞步,表現出萬馬奔騰、猛虎下山等招式,氣勢雄渾,展現了德昂族的凝聚力和蓬勃朝氣。
訪百姓實音,繪振興藍圖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交響曲在三臺山鄉出冬瓜村奏響,這里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欣欣向榮的發展現狀吸引了調研團隊的關注。志愿隊的成員們通過深入訪談居民、文旅從業者和政府領導,聆聽記錄他們對文化傳承的堅守、對鄉村發展的欣慰及對未來藍圖的展望。
居民的心聲:農業振興有底氣
出冬瓜村主要種植甘蔗、茶葉、堅果、菠蘿等,同時集中養殖牛、豬等家畜。其中,澳洲堅果是出冬瓜村最具特色、種植規模最大的農業產業。2023年出冬瓜村堅果種植面積達1.5萬畝,鮮果產量1600余噸,農業產值突破1400萬元。而團隊本次到出冬瓜村調研,正趕上菠蘿成熟的季節。三臺山鄉的菠蘿以香甜多汁、鮮美可口而著稱,深受大家喜愛。據趙民偉小朋友介紹,菠蘿是他們家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大批量的果實由廠家統一收走,其余也能在集市散賣出不錯的價格。菠蘿也會和堅果進行套種,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經濟效益。據了解,截止2023年底該村耕地面積達42939畝,人均5.45畝,農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26元。
出冬瓜村是云南省有名的文旅融合示范地。青昂閣民宿是出冬瓜村第一家高端民宿,目前已有9個房間對外運營,另有新建的20間獨棟半山民宿預計在今年十月可投入運營。作為青昂閣民宿負責日常服務與管理的人員,趙玉擺對出冬瓜村的文旅發展有著最深切的體會。隨著多家特色民宿的打造,以及陸續建成開放的堅果小鎮、非遺學院、特色體驗館等項目,文旅融合發展越來越好,創造出許多離家又近、又好的工作機會,定能讓更多外出務工的年輕人,愿意回到家鄉安居樂業、和睦團圓。不僅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還能更好地傳承本民族文化,同時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政府的展望:鄉村振興共繁榮
團隊成員初來到三臺山鄉,就在鄉政府見到了鄉黨委年輕的副書記陳應朝。陳書記向隊員們介紹了當地的基本情況,并就此次調研活動及三臺山鄉和出冬瓜村的發展情況,與成員們展開討論。一群青春才俊相聚一堂,思維碰撞間,青春的光芒熠熠生輝。
志愿隊有幸采訪到了鄉黨委委員、副鄉長尚麻翁,他從黨和政府的角度詳細介紹了出冬瓜村在鄉村振興方面的實踐與成果。近年來,出冬瓜村在黨建引領下,依托滬滇幫扶、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項目,帶動全村群眾都參與到整村面貌的提升改造中來,開創出冬瓜村黨建引領、團員帶頭、支部共建、產業興旺,“直過民族”一步跨千年的新局面。2023年,當地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000余元。他還表示,村和鄉從不同的戰略層面出發,以點帶面打造旅游環線,讓鄉村旅游體驗感更好,讓大家的錢包鼓起來、日子富起來,加快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
在出冬瓜村的每一寸土地上,都能深深感受到德昂族溫暖古樸的力量。中國已經實現全面小康,但鄉村振興“千萬工程”仍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出冬瓜村的自然和文化資源豐富,將重點打造鄉村文旅產業。相信通過科學規劃與文化賦能,出冬瓜村的文旅不僅能帶動經濟持續增長,更將讓寶貴的文化遺產煥發新生。
團隊成員將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持續關注三臺山鄉出冬瓜村的發展,講好民族文化故事,弘揚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促進民族團結,貢獻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