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二十大上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為挖掘臨淄區鄉村振興的生動案例,見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的創新實踐,感悟“智慧引領、生態共生”的現代農業發展理念,8月12日,山東理工大學“鄉韻復興”實踐團走進臨淄區禾豐種業智慧生態園。通過調研訪談、實踐體驗等方式,重點圍繞融媒力量賦能鄉村振興展開調研,探索禾豐種業“四色農業”循環體系,學習現代鄉村振興新發展模式,總結禾豐種業生態農村以興業促振興的成功經驗,深刻理解生態農業的核心理念和實踐價值,為鄉村振興戰略貢獻青年智慧與力量。
綠色田野,智慧農業新畫卷
實踐團成員們在負責人的帶領下,走進了生態無人農場禾豐基地。禾豐種業聯合山東理工大學等科研機構,打造了國內首家生態無人農場,以小麥玉米周年輪作種植及科研育種過程中關鍵作業環節實現無人化為目標,融合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高新技術,實現了生態循環農業的全程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農場通過天空地一體化農情信息獲取系統,實現了農作物前期耕種、中期管理和后期收獲的全程智能化。例如,利用北斗導航自動駕駛系統與精量播種機的結合,實現播種的精準和高效;智能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則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水肥利用率。
負責人帶領實踐團成員參觀生態無人農場指控中心并觀看無人農場解說視頻,成員們都被智慧化種子加工車間的先進設備和精細化種植理念而深深震撼。智慧育種不僅節省了人力物力,還使得測試結果更加精確,育種速度和種子質量都得到了顯著提升。

四色循環,生態農業新實踐
禾豐種業不僅僅是一個種子企業,更是一個踐行生態農業理念的先鋒。負責人給實踐團成員介紹,禾豐種業圍繞一二三產融合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和低值過剩物,創新打造了“糧、蟲、魚、菜、草、牧”的四色生態循環農業模式。該模式通過種養結合,實現了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和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雙統一。例如,玉米秸稈作為廢棄物,在禾豐種業的生態農業模式中變成了牛羊的優質飼料;同時,通過以蟲治蟲等生物防控手段,減少了農藥的使用,保護了生態環境。
在“四色”生態循環農業模式中,綠色農業、黑色農業、白色農業和藍色農業相互依存,形成了完美的生態閉環。秸稈變青儲、昆蟲養殖、菌類種植、魚蝦類養殖,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智慧和創意。

實踐團成員們在負責人的帶領下近距離接觸了畜牧業和養殖業,親眼見證了農業廢棄物的華麗轉身。牛羊的糞便和尿液被用來養殖蟲子,富含蟲體蛋白的成蟲又成為鴨子和魚類的飼料,而養魚產生的魚糞則回歸農田,成為莊稼的寶貴肥料。這種“種養轉”三結合的生態循環模式,不僅提高了資源利用率,還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鄉村振興,共繪發展新藍圖
禾豐種業堅信,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因此,公司高度重視科研創新工作,與多家科研機構和山東理工大學在內的高校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
禾豐種業生態園的成功實踐,是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的一個生動案例。公司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將企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通過科技創新和模式創新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同時,公司還積極參與農村公益事業和扶貧幫困活動,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和增收渠道。在禾豐種業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民走上了致富路,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正在逐步變為現實。
當夕陽的余暉灑滿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禾豐種業生態園的故事才剛剛開始。走進禾豐種業生態園,不僅是一次簡單的社會實踐活動,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和成長的歷練。實踐團成員們在這里看到了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美好未來。讓我們共同期待,在這片充滿生機的田野上,更多關于農業、生態與未來的奇跡將不斷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