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至23日,蘇州大學“古泉尋跡”團隊奔赴泉州開展了一場難忘的非遺探索之旅,實踐團隊由福建學子組成,走訪體驗了當地泉州多項非遺,積極探索當下非遺文化傳承和創新的路徑。
“古泉尋跡”團隊深入泉州,實地體驗當地的非遺文化。
在蟳埔村隨處可見簪花的阿婆在街巷勞作,團隊成員在當地阿婆的手藝下體驗了簪花之美,聽阿婆講述她們與簪花的故事;在正音書院,團隊感受南音的悠揚旋律,在南音藝術家蔡清雅的示范下學習相應的表演手法;在泉州木偶劇院,團隊欣賞木偶戲的生動表演;在蔡氏古民居,團隊深入了解閩南建筑特色和家族文化的傳承;在市舶司,團隊在講解員吳秀滿奶奶的帶領下深入了解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的歷史。團隊還前往了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在參觀非遺技藝的基礎上,與傳承人面對面交流,深入了解非遺傳承的艱辛與重要性。

圖1團隊成員在蟳埔村體驗簪花

圖 2團隊成員采訪蟳埔村當地簪花阿婆

圖 3團隊成員在南音藝術家的指導下學習表演技巧

圖 4團隊成員在講解員吳秀滿奶奶的帶領下了解市舶司文化

圖 5團隊成員在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體驗木雕技藝

圖 6“古泉尋跡”全體成員在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合照
實踐期間,團隊針對非遺傳承現狀展開了調研,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收集了游客和泉州本地人對泉州非遺文化的看法和建議,探索非遺傳承和創新的路徑,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蟳埔村,游客們表達了希望簪花傳統不要被“網紅風”替代的期望;在蔡氏古民居,阿婆們表示古民居的非遺保護對當地人生活造成了一定的不便。在采訪木偶劇院的團長和學員時,團隊成員與他們共同探討木偶戲的傳承與創新之道,也深刻感受到非遺項目的傳承與創新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視和關注、凝聚包括政府的保護措施在內的社會合力。
通過深入調研,團隊收獲頗豐,更加堅定了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決心。

圖 7團隊成員在蔡氏古民居采訪當地阿婆

圖 8洪團長帶領“古泉尋跡”團隊參觀創作場所
“古泉尋跡”團隊的泉州之行,是一次對非遺文化的深情致敬,也是一次以青春力量助力傳承和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力行實踐。“我們步履雖短,但心志綿長,希望能共促泉州非遺文化煥發新活力。”團隊隊長王慧鑫道出團隊的初衷與追求。

圖 9“古泉尋跡”團隊在泉州木偶劇院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