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爾豪西大學聯合學院(國際學院)赴寧德市古田縣青云支教實踐隊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為了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對社會現狀有更好的了解,更好的將專業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近日戴爾豪西大學聯合學院(國際學院)赴寧德市古田縣青云支教實踐隊秉持著幫助杉洋學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理念,在古田第十二中學開展了為期五天的支教活動,并在當地開展了2日的系列實地考察活動,體驗杉洋“文武古鎮”風俗與文化。
千年底蘊,文化基因源遠流長從支教活動中體會文風
青云支教實踐隊在支教活動中,始終秉持寓教于樂的思想,充分發揮隊員的特長,為古田第十二中學的同學們量身定制了課程,從“遨游古詩詞”到“趣味運動會”再到“‘閃閃發光的我們’心理課”,每一堂課背后的辛勤付出,只為讓學生們能夠在課堂上同時收獲知識與快樂。
當地政府機構和教育部門對支教隊的實踐活動給予了大力支持,無論是對隊員們生活起居方面的關心照顧,還是古田縣教育局領導在座談會上對隊員們的殷切囑托,都讓隊員們充分感受到當地的熱情,增強了信心。
從走訪古跡中感悟文脈
在支教活動之余,青云支教實踐隊走訪調查了當地的古建筑,意從這些古跡記錄的歷史中探尋當地千年文化源遠流長的秘密。
實踐隊參觀了朱熹曾兩次講學的藍田書院,并在國學講堂與當地的孩童一起聆聽了國學課,或許正是這種薪火相傳的教育,鑄就了當地千年的文化底蘊。
實踐隊還參觀了遠近聞名的文昌閣,閣內懸掛著記載著當地先賢偉人豐功偉績的牌匾。隊員們仔細閱讀了牌匾上的文字,對這些先人肅然起敬,這些故事也奠定了當地的文化底色。
實踐隊最后參觀了當地的聯珠祠、百廿間等歷史古跡,進一步體會了蘊含在當地文化中的家國情懷。

圖為青云支教實踐隊與支教學生合影。 吳霜 供圖
非遺武術,龍樁拳法經久不衰 在活動期間,青云支教實踐隊前往“龍樁拳”藍田書院傳習所體驗了武術文化,隊員們與當地的學童們一起跟著杉洋鎮龍樁拳第七代傳承人余養富學習了龍樁拳的第一套拳法。余養富師傅耐心地將每個動作拆解教授,并向隊員們說明了每個動作的意義,讓實踐隊隊員們對龍樁拳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圖為青云支教實踐隊學習非遺武術龍樁拳。 吳霜 供圖
光伏菇棚,傳統產業與時俱進 青云支教實踐隊在菇農余新考的帶領下考察了當地的光伏菇棚,通過余新考的講解,隊員們了解到有著“中國食用菌之都”的美譽的寧德市古田縣,在推進農業現代化方面上的進展。當地大力推廣光伏菇棚發展新模式,這一創新舉措不僅提高了食用菌工廠化生產、設施化栽培水平,還實現了光能和土地的集約化、立體化綜合利用,也為當地帶來了經濟效益的提升。
圖為菇農余新考為青云支教實踐隊講解。 吳霜 供圖
非遺傳承,美食文化推陳出新經過一番努力,青云支教實踐隊聯系到了杉洋鎮傳統手藝麥芽糖的民間傳承人葉秀蘭,在她的帶領下,我們有幸前往麥芽糖的手工作坊,觀摩了麥芽糖和當地另一種傳統美食“真酥餅”的制作。葉秀蘭在生活中得到啟發,自主研發了棒棒糖形式的麥芽糖,與傳統制法做出的麥芽糖不同,這種麥芽糖不僅不容易上火,而且在治療喉嚨干啞方面有神奇的效果。據葉秀蘭說,她為這種新式的麥芽糖付出了許多心血,而這種功效奇特、造型多樣的麥芽糖在當地的暢銷,無疑是對她這份敢想敢做的創新精神的一種肯定。
圖為青云支教實踐隊參與非遺食品麥芽糖的制作。 吳霜 供圖
赴寧德市古田縣青云支教實踐隊隊員們在支教活動中鍛煉了自己的專業本領,在考察活動中領略到了“文武古鎮”美名下蘊含的文化內核。隊員們將會把在本次社會實踐活動中所獲得的成果牢記于心,用筆墨表達出建設祖國未來的青春之聲。通訊員
許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