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穿越歷史的煙云,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風雨始終生生不息、歷久彌新。在華夏大地的藝術長河中,東昌葫蘆雕刻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了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不僅僅是一種雕刻技藝,更是一種傳承千年的文化符號,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為了了解東昌葫蘆雕刻背后的故事,探尋非遺文化宣傳的新思路,“葫蘆福祿”實踐隊于2024年7月23日前往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進行實地調查體驗。
召開出征會議,規劃實踐路徑
2024年7月16日晚,在隊長王婷的組織下,“葫蘆福祿”實踐隊召開了線上動員會議,會議內容主要圍繞以下幾部分展開。首先,隊長王婷對實踐主題進行闡釋,即以東昌府區葫蘆雕刻為例探索文旅融合視域下非遺文化宣傳新路徑。其次,安排了成員們的具體任務及各項任務的時間,為后續工作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實地參觀訪談,感悟文化魅力
2024年7月23日,“葫蘆福祿”實踐隊一同前往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進行實地參觀和訪談。
我們首先在堂邑鎮書記的帶領下參觀了當地葫蘆雕刻作品。雕刻圖案豐富多樣,有花鳥、山水、人物等,每件作品都栩栩如生,仿佛把整個世界都濃縮在小小的葫蘆上。而且葫蘆雕刻還融合了傳統民俗文化,寓意吉祥如意,深受人們喜愛。除了葫蘆雕刻圖案,葫蘆的形狀也是多種多樣,有扁圓形、棒形、橢圓形等,每一個形狀都有其獨特的用意和用途。
之后,實踐隊成員們訪談了當地葫蘆雕刻非遺文化傳承人,通過交流學習了解到東昌葫蘆取其諧音有“福祿”之意。其藝術特點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第一,選材講究。東昌福祿葫蘆雕刻選用質地細膩、紋理清晰的葫蘆為原材料,保證作品的質感和觀感。第二,刀法獨特。雕刻過程中,藝人運用獨特的刀法和技巧,使得作品線條流暢、形象生動。第三,寓意深遠。作品以福祿為主題,寓意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時,通過不同的圖案和造型,傳達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寓意。第四,色彩運用。在色彩運用上,東昌福祿葫蘆雕刻注重對比和和諧,使得作品更加醒目和引人注目。
通過實地參觀訪談,曾經只能通過網絡等媒體看到的二維圖片以三維實物的形式出現在面前,對東昌葫蘆雕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感悟到非遺器物的文化魅力。

圖為實踐隊成員觀看葫蘆雕刻
親身雕刻體驗,體悟文化底蘊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參觀訪談之后,實踐隊成員們在東昌葫蘆雕刻非遺傳承人的引導下,體驗了葫蘆雕刻技藝。首先是選擇葫蘆,選擇具有光滑的表皮、勻稱的形狀和適中的大小的優質葫蘆。其次是設計圖案,隊員們根據所選葫蘆的形狀和大小,設計出合適的圖案。圖案內容豐富多樣,包括人物、動物、花鳥等傳統元素。之后,進入了最重要的環節——雕刻: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用專業的雕刻工具按照設計好的圖案進行雕刻,這一步驟需要精湛的技藝和耐心,以保持圖案的精細和線條的流暢。然后,由各位非遺傳承人幫助打磨調整,使其表面更加光滑。最后,隊員們根據自身需要,在作品上進行彩繪,增加作品的色彩和層次感。 經過以上步驟,一件東昌葫蘆雕刻作品便完成了。隊員們在制作體驗過程中感受到葫蘆雕刻技藝的精妙,體悟到非遺文化的魅力。
在進行完上述實地調查體驗后,隊員們在隊長王婷的組織下進行了討論總結,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在討論過程中,運用頭腦風暴法,系統整合隊員們的想法,以東昌葫蘆雕刻技藝傳承為出發點,探討非文化傳承的新思路:第一,非遺結合各景區特色制作文創產品;第二,將非遺技術應用于家裝用具即配飾;第三,非遺技藝進校園,開設非遺技藝學習課程;第四,開拓線上線下聯動宣傳路徑。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當地管理人員交流
跋山涉水,步履不停。非遺文化傳承是一個不斷前進,不斷開拓創新的過程,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承非遺之器,頌文化之章。所愛隔山海,山海皆可平,堅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能夠探索開拓更為全面的文化傳播路徑,推動非遺文化傳承向好發展。
(通訊員 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