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至7月24日,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赴湖北、湖南省暑期社會實踐團踏上了湖南懷化市新晃侗族自治縣的沃土,開始了一段深入了解和探索鄉村振興之旅。實踐活動主要以問卷調研與實地參觀的形式進行農業農村現代化跟蹤調查,聚焦鄉村產業發展的新亮點,土地流轉的創新模式,以及返貧監測與幫扶機制的有效性等,力求從多維度、深層次挖掘“湘”村振興的鮮活經驗與深刻啟示。
實踐團成員張佳慧、金俊偉在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涼傘鎮大田村與村干部會面 余露露攝
小豆腐成大買賣,村民致富新法寶
7月23日午后,實踐團隊成員來到了涼傘鎮壩萬村,與村書記蔡鳳妃對話。對話過程中實踐團隊成員了解到壩萬村村內有一家豆腐加工企業——湖南湘當當食品公司。這家企業跟周邊種植農戶緊密聯結,通過簽訂收購協議,構建起穩定的利益共同體,讓更多的農戶能分享豆腐產業帶來的紅利。據了解,湘當當食品公司巧妙利用豆渣資源,與多家養殖場合作,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不僅實現了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更帶動了涼傘壩萬村三分之一貧困戶的脫貧摘帽。
新晃侗族自治縣波洲鎮涼傘鎮壩萬村 余露露攝 與此同時,在防止返貧的道路上,企業更是主動作為,為村內的易返貧的殘疾人以及家庭出現重大變故等人提供就業機會,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企業的社會責任與擔當,推動鄉村振興的穩步持續推進。
新晃侗族自治縣波洲鎮涼傘鎮壩萬村 鐘明浩攝 石磨轉起,磨動聲響,一塊塊潔白如玉的小豆腐,不僅承載著傳統工藝的精髓,更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變身為村民致富的金鑰匙。家鄉味道“香當當”,鄉村振興的步伐也“響當當”。
我為群眾辦實事,黨員先鋒在行動
實踐團隊成員隨后到達了波洲鎮坳背村村委會,一踏入村委會的門檻,“先進集體”的榮譽獎章便映入眼簾,它不僅是一份榮譽的象征,更是基層黨組織責任和擔當的體現。
新晃侗族自治縣波洲鎮坳背村 余露露攝 在交談中了解到,黨支部書記李琴表示自己是一名返鄉大學生,她懷揣著對家鄉的深情,選擇回歸故里,以土地為根,以黨建為魂,帶領村民共筑幸福夢。面對土地產權糾紛等難題,她勇于擔當、積極作為,多次進行調節和幫助,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深刻內涵。同時,李琴等黨員帶領部分村民共同建立了坳背村村集體經濟示范點紅高粱種植基地。為了讓農戶們種得安心、賣得放心,李琴書記與湖南晶禾紅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攜手合作,打造出“酒廠訂單+合作社+基地+農戶種植”的創新模式,為村民們鋪就了一條從田間到市場的綠色通道。發展訂單農業,種植釀酒專用高粱,既降低了農戶發展生產的投入成本,又解決了他們對于銷路的后顧之憂,切切實實讓種植農戶吃下了“定心丸”。
新晃侗族自治縣波洲鎮坳背村 余露露攝 黨建引領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途徑,坳背村村干部通過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提升了農村的整體發展水平,為實現全面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做出了積極貢獻。
實踐團成員余露露在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波洲鎮坳背村采訪村支書 金俊偉攝
并肩奮斗攜手行,共繪鄉村新畫卷
通過這次實踐活動,實踐團隊不僅獲得了寶貴的實踐經驗,還對鄉村振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他們意識到,鄉村振興的艱巨性與復雜性以及每個人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且鄉村振興不僅僅是政策和口號,更需要每個人的實際行動和持續的努力。展望未來,華農學子應持續關注和支持鄉村振興,為實現農業強國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共同書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文字 | 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赴湖北、湖南暑期社會實踐團 李想 張佳慧 薄建鑫
攝影 | 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赴湖北、湖南暑期社會實踐團 余露露 金俊偉 鐘明浩
審核 | 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李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