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2024年7月24日下午,山東大學“心聚石榴籽,E研民族情”社會實踐隊成功與濟南蛋雕、刻瓷傳承人高維剛老師展開線上會談,高維剛老師欣然接受團隊的邀請并表示:看到越來越多的新一代青年人重新燃起對傳統文化記憶的熱情,他倍感欣慰同時動力滿滿。
高維剛老師向團隊分享了他與蛋雕、刻瓷技藝的故事。“我小時便喜歡做一些雕刻的手工活,小學的時候陰差陽錯在媒體上看到有做蛋雕的我就嘗試著去做,很幸運,我的第一個蛋殼沒有刻破,后來也就慢慢堅持下去了。最初的時候,我做過廚師,對刀具也使的比較熟,后來我遇見了我的恩師單老師,單老師起初是做刻瓷的,所以我也慢慢對刻瓷有了點了解。”

高維剛老師還談到了蛋刻的一些簡單原理:“我們一般用到的都是紅皮雞蛋,就是用刻刀把蛋殼上薄薄的一層紅色刮掉,露出下層的白色,畫出想要的花紋來……”高維剛老師的故事讓團隊深受鼓舞,成員們深刻體悟到非遺的傳承仍需要從更小的一代抓起。團隊成員向李維剛老師表示感謝,感謝其對濟南蛋雕、刻瓷的堅持與傳承,得以讓如今群眾仍能一睹往昔傳統技藝的榮光。
當下,濟南蛋雕、刻瓷等傳統技藝的傳承發展正面臨著諸多問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面對非遺手藝傳承斷裂的挑戰,高維剛老師表示:“一項技藝的傳承必將需要很多人的努力一同克服眼前的一個又一個困難。如今,很多傳統手工藝人都處于民間,如果不去為這樣的技藝主動創造舞臺,就很難讓更多的人對這些傳統技藝產生興趣,最終人們的生活只能離它們越來越遠。
當團隊提及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境,高維剛老師談到:“在我們手藝人的工作中,有一項矛盾,傳統手工技藝想要發展,必然會帶來更多的訂單,而對于手工藝人來說,大量的訂單是無法完成的,既然是手工藝品,自然不能用現代機器去替代人工,那就失去了傳承的靈魂。此外,當下手工藝人的視野也僅僅局限在自己的手藝活上,很難與時代接軌,我們也很想和現代化的工業設施相結合,創造出更具時代氣息的新作。”
那些能夠流傳千年卻愈發光鮮的,要感謝祖先用智慧創造,也要感謝傳承者用初心守護,濟南蛋雕、刻瓷傳統手藝,來時路璨若星河,在今天必將更加成為獨居美麗的城市瑰寶。未來,團隊將繼續跟進濟南非遺傳承的相關問題,充分發揮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主觀能動性,爭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