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7月24日,山東大學“心聚石榴籽,E研民族情”實踐隊前往濟南市龍信社區開展民族文化宣講活動。
在宣講中,實踐隊成員張鴻偉首先通過一系列精彩的圖片展示,向社區的孩子們介紹了少數民族的大致情況和地域分布,進而引出少數民族具有“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分布特點。接下來, 通過一些視頻簡單介紹了每個少數民族都有獨特的語言、服飾、音樂、舞蹈和習俗,讓大家體會到少數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和深厚底蘊。

在民族文化討論環節,考慮到社區少數民族中回族占較大比例,因此,張鴻偉與孩子們重點討論了回族文化。他講道:“頭飾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點的服飾,在衣、冠顏色上以白、綠、黑色為主。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綠蓋頭清俊嬌麗;白蓋頭干凈持重;黑色蓋頭素雅端正。大都選用絲、綢、喬其紗、的確良等高中檔細料制作。”孩子們也積極參與討論,分享了自己了解到的回族飲食、服裝、建筑、節日習俗等。孩子們積極地與實踐隊成員進行互動,隊員們積極回應,引導孩子們沉浸在民族文化的海洋里,并對孩子們的疑問進行解答,本次民族文化宣講取得圓滿結束。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維系一個民族生存、延續的靈魂,是民族發展繁榮的動力與活力的源泉。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對于提高少數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增強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后勁,加快民族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實踐隊會在調研和宣講的同時,積極展現各民族別具特色的文化之美,激發更多人了解少數民族文化的興趣,助力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創新中傳承,在創新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