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探尋僰人文化,發掘掌握興文縣特色文化發展脈絡,長安大學赴四川興文“非遺傳承映苗疆·民族團結譜新篇”暑期社會實踐隊于7月28日走進興文石海,前往僰人寨進行考察調研。興文縣作為古僰民族曾經長期在此居住并與封建統治王朝抗爭的土地,現存省級重點文物明代《平蠻碑》詳細記載了僰民族消亡的全過程,尚存僰人銅鼓、僰寨城墻、僰人生產生活用具等文化遺跡。

圖為講解人員向實踐團隊成員講解僰人消亡史
僰人是一支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的四川、云南、貴州三省交界處,公元1115年,僰人聚眾造反,揭竿起義,但被宋軍用“火猴戰”打敗,僰王被宋軍擒獲后招安。僰人兵敗僰王山后,在400多年的時間里偃旗息鼓,直到明朝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再次在興文、珙縣兩地造反,明朝大舉圍剿,最終在興文縣九絲城將僰人徹底剿滅,僰人從此銷聲匿跡。僰人留給后世的主要有它的祭祀文化與著名的僰人懸棺。通過講解人的解說,僰人在被滅亡后史書留下的記載十分有限,現今僰人懸棺的葬式主要有三種:木樁式(巖壁上鑿孔打木樁,木樁上放置棺木,可上下重疊)、巖墩式(利用峭壁上自然平整的巖石塊放置棺木)、洞穴式(利用峭壁的自然巖洞放置棺木),而僰人懸棺是如何安置在陡峭高危的懸崖上的至今也沒有確切的證明,有關僰人懸棺放置的方法推測主要有垂索法、升置法、棧道法、壘土法等。

圖為僰人祭祀時使用的牛角梯與青銅鼓

圖為現存的僰人懸棺材遺跡
懸棺周圍,還有許多僰人巖畫,畫面清晰可辨,多為砂彩繪,線條粗獷,形象生動。巖畫或為部族徽記,或為安慰亡者,反映了懸棺者的精神世界,有關它的眾多神秘至今仍令人不得其解;川南僰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巖畫,該巖畫位于敘南山區的懸崖峭壁上,僰人巖畫的平面構圖粗獷、民族特色突出、文化心理淳樸、審美觀念別致,表現出古代民族原始繪畫的獨特魅力,這些巖畫記錄著僰人的生活歷程,承載著僰人的文化積淀,為研究者研究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歷史文化提供了豐富信息資料。
通過本次在興文石海公園僰人寨的考察調研,隊員們認真學習了解了興文僰人消亡的歷史,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幸存的僰人為了生存隱姓埋名,與其他民族同化,漸漸僰人被大家所遺忘,讓我們認識到了一個民族如果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做到與時俱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理應居安思危,認真學習優良民族文化,并做好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