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啟迪未來
時間:2024-08-01 19:21:48 關注:
在探尋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的歷史脈絡中,三線建設無疑是一個繞不開的重要話題。作為一項始于1964年、歷時17年的大后方工業建設戰略,三線建設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國防布局及社會結構產生了深遠影響。為更深入地理解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我們特別策劃了三線建設親歷者的采訪活動,希望通過他們的真實回憶和感受,為公眾提供一個更加生動、立體的三線建設圖景。
隨著時間的流逝,親歷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重要階段—三線建設的老員工逐漸減少。為了保存這段珍貴的歷史記憶,2024年7月1日由湖北汽車工業學院人文學院學子組成的二汽記憶尋訪團開展了一項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對二汽老員工的采訪,收集他們的回憶錄。本次采訪的對象是在三線建設期間,曾親身參與過項目的老工人、技術員和管理人員等。他們大多已步入暮年,但回憶起那段艱苦卻又充滿激情的歲月,依舊滿懷感慨。通過面對面的交流,電話采訪,幾近走訪他們的生活環境,試圖捕捉這段歷史的細節,記錄下三線建設對他們生活軌跡的改變,以及他們眼中的中國變遷。
本次社會實踐中,二汽記憶尋訪團深入二汽老員工群體,通過面對面訪談,記錄下他們口中的二汽建設和發展史。多數受訪者表示,盡管當時條件艱苦,但大家充滿激情,為國家的建設貢獻力量。二汽不僅是他們的工作場所,更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承載著他們的青春記憶和對國家的忠誠。正如孫利煒爺爺的證書上所說,“遙遙路二千,告別冰城回車城;飛行近一月,歷盡艱辛鴿回巢。”三線建設者們也經歷了漫漫長路,走過冰山險路才歷經艱辛推動建設回到正軌。在采訪中,許多親歷者談到了當時國家對三線建設的重視和支持,他們懷著一顆為國家做貢獻的心,毅然決然地投身到大西南、大西北的建設中。生活條件的艱苦、工作強度的巨大,都未能阻擋他們的熱情。尋訪團采訪過程中得知從河南背井離鄉投身建設的張生智爺爺,“國家建設需要我們,我們就到這里來”張生智爺爺也親切自豪地說道“湖北就是我的第二故鄉!”親歷者們參與建設的工廠、企業多數成為當地經濟的支柱,為中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重要的是,這些建設不僅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社會進步。
在回顧三線建設的過程中,親歷者們表達了對三線建設精神的自豪與傳承。同時,他們也對一些項目中的不足進行了客觀的反思,比如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為未來的工業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每一次的技術難關攻破都是三線建設邁出的堅實一大步,二汽廠的工人們同三線建設一般,都在每一次的艱難當中找尋到新的希望,從而成就如今的新局勢。三線建設雖然已成為歷史,但其精神內核—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勇攀高峰—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今天,隨著國家戰略的再次重視,如何借鑒三線建設的經驗與教訓,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是擺在當代青年面前的新課題。
此次通過采訪二汽(中國第二汽車集團公司)的老員工前輩們,回顧了二汽自三線建設以來的發展歷程,探討了其在中國汽車工業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通過口述歷史的方式,旨在捕捉和記錄那些參與二汽建設的普通人的真實經歷和感受,從而為研究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社會影響提供一手資料。通過這些回憶錄,當代青年可以更加生動地了解三線建設時期的生產生活景象,感受到那個年代人們的奉獻精神和對理想的追求。這些個人故事補充了官方歷史的敘述,提供了一種從底層視角理解國家歷史的可能性。
通過這次三線建設親歷者的采訪,尋訪團成員不僅記錄了三線建設的珍貴歷史片段,更深刻體會到了那一代人的奮斗精神和無私奉獻。讓大家一同向那些為三線建設作出貢獻的人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并以此為契機,激發新時代下更多人的奮斗熱情,共同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迎接更加輝煌的未來。
通訊員:楊心怡
作者:楊心怡 來源:大學生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