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陶琉源地,尋非遺鄉韻(二)
時間:2024-07-30 21:16:52 關注:
走進一樓的古齊廳映入眼簾的依次是新石器時代陶器、周代陶器以及秦漢時期陶器。淄博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我國最早發明和生產、使用陶器的地區之一。齊地先民從上古時代發明制陶,猶如一道晨光,昭示了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陶瓷制造業的發展未來。古齊廳以陶器展品為載體,詳盡介紹了淄博自10000年前至漢代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的文化現象和時代特征。而古齊廳展示的陶扁壺最令我影響深刻。它是由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變而來,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產物。同時陳列著的綠釉三足、綠釉壺頁令人眼前一亮,彰顯了漢代齊地的地域和時代特色。徜徉在古齊廳,欣賞著一件件令人嘆為觀止的古陶器,我們由衷地感嘆齊地先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接著來到了三樓的五色廳,五色廳陳列著西周至唐宋時期的琉璃珍品,我們在光影交錯中感受著源遠流長的古琉璃文化。在我國古代先民的眼中,琉璃,五光十色,流光溢彩,是女媧手中彌補蒼天的五色神石,因此琉璃也被賦予了古老而浪漫的神話色彩。我國的琉璃生產和制作可以上溯至距今約3000年前的西周時期。五色廳依次陳列著周代、漢代、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宋代琉璃,琉璃數量之多,讓人感嘆。而戰國時期一顆淺藍色純琉璃胎大型珠令我嘆為觀止。這顆琉璃珠出土于臨淄商王墓地,直徑4.2厘米,他的體積之大。材料之純,成色之好,就當時的工藝來說,是極難達成的。
作者:朱姍姍 來源:曲阜師范大學翻譯學院鄉韻陶琉文化推廣實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