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7月23日訊 (通訊員 陳魏)
在蔚藍無垠的海洋深處,隱藏著無數未解之謎與奇幻故事。7月23日下午,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的小隊成員們踏上了一場特殊的探索之旅,他們有幸與“魚類故事”這一省級非遺項目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象山縣漁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丁建東先生面對面,共同揭開了這些海洋密語的神秘面紗。
作為中國沿海漁民獨有的文化遺產,丁建東老師首先引領我們穿越歷史的長河,追溯了中國開漁節的起源與意義。這一傳統節日不僅是漁民們慶祝漁業豐收、祈求海洋恩賜的盛大慶典,更是他們對大海深情厚誼與無畏精神的集中展現。而在這廣袤的藍色疆域上,媽祖信仰作為海洋文化的重要篇章,深深烙印在象山漁民的心中,成為他們精神世界的燈塔。
隨后,訪談的焦點轉向了“魚類故事”這一獨特的非遺項目。丁老師的眼中閃爍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自豪,他緩緩道來:“魚類故事,是2003年被正式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珍貴財富。這些故事,源自于漁民們日復一日與大海相伴的真實經歷,是他們以魚為媒,編織出的一個個既富有想象力又寓教于樂的美妙篇章。它們不僅僅是娛樂的工具,更是傳承海洋文化、教育后代的重要載體。”
然而,當談到魚類故事的傳承困境時,丁老師的語氣中不禁流露出幾分無奈與可惜。他坦言:“現在許多原始故事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認證,但由于資金、人力等方面的限制,這項工作進展緩慢。同時,年輕傳承人的缺失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許多年輕人對海洋文化缺乏了解和興趣,導致這一文化現象面臨著斷代的危險。”但丁老師并沒有放棄希望。他告訴我們,在象山,海洋文化的普及率仍然很高。這得益于當地教育部門的重視和努力。“在象山的小學里,基本上都會有一個三天兩晚的研學活動,讓孩子們親身體驗海洋文化的魅力。同時,校園里也配有非遺課程,由非遺館的專業老師進行授課。這種體驗式的教學方式讓孩子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感受到了非遺的魅力。”

圖 1 調研小隊訪談(滴水行動之遇見小分隊 黃楚予 供圖)
最后,丁老師還提到了新媒體在魚類故事傳承中的重要作用。他說:“除了學校教育外,我們還利用抖音、微信小程序等新媒體平臺來傳播魚類故事。這些平臺不僅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了魚類故事,也為年輕傳承人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通過魚類文化小程序,我們小分隊的成員也因此了解了更多的魚類故事,有趣生動并富有教育意義,讓我們受益匪淺。
通過這次訪談,我們深刻感受到了“魚類故事”這一非遺項目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它不僅是象山漁民智慧的結晶,更是中國海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當前面臨著一些傳承困境,但在丁建東老師等老一輩傳承人的堅持和努力下,以及新媒體等新興傳播方式的助力下,我們有理由相信,“魚類故事”這一海洋文化瑰寶將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