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0日,華中農大“食品安全與營養中國行”博士團帶領來自建始縣摩峰中心小學、安樂井小學、花坪民族小學、花坪民族初級中學、華農大石希望小學、貴州本禹希望小學6所鄉村中小學校的39位師生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實踐活動。自此次活動旨在通過互動式學習,讓小朋友們深入了解糧食的來源、食品的加工過程以及營養知識,增強他們的糧食安全意識和健康飲食觀念。

圖1 講師楊月介紹蛋撻的前世今生 拍攝者莫海玲
活動伊始,中國行博士團在新工科大樓120會議室開展以“蛋撻的前世今生——實踐中探索糧食安全與食品營養知識”為主題的宣講。博士團講師楊月闡述了糧食從農場到餐桌的過程,讓孩子們明白每一粒糧食的來之不易,通過講解我國著名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偉大貢獻,引出水稻育種的概念和優點,激發了孩子們對糧食安全的關注。緊接著,楊月介紹了食品加工的基本知識,通過講解谷物、肉類、水產品等的加工方式,小朋友們對食品的來源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明白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圖2 講師楊月介紹蛋撻的前世今生 拍攝者莫海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之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楊月現場邀請一位小朋友朗讀李紳的唐詩《憫農》,讓同學們加強珍惜糧食、尊重勞動的意識。引導小朋友們從小做起,踐行大食物觀,保障糧食安全。“小小的一粒米,最快需要3072小時(相當于128天)才能到達我們的餐桌。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糧食浪費的現象依然嚴重。”楊月還通過展示一組數字直觀地展示了我糧食浪費量之大。她呼吁,“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辛勤勞動的結晶。我們在吃飯時,要做到不挑食、不浪費,把碗里的每一粒飯都吃干凈。這樣,我們不僅尊重了勞動者的付出,也為國家的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在場的同學們聽得非常認真,頻頻點頭。

圖3 小朋友朗讀唐詩《憫農》 拍攝者莫海玲

圖4 同學分享節約糧食的方法 拍攝者莫海玲
接下來的環節中,楊月介紹了合理搭配和健康飲食的知識,強調了均衡飲食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小朋友們通過學習《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了解了八項平衡膳食的準則,增強了他們的營養意識。
臨近宣講尾聲,楊月就烘焙的歷史文化、雞蛋的營養價值、原料對比、蛋撻制作原理等方面向小朋友們詳細介紹了蛋撻制作的理論知識。小朋友們聽得津津有味,紛紛表現出對即將開始的烘焙活動的濃厚興趣。

圖5 小朋友們排隊體驗蛋撻液的添加 拍攝者史夢娜
隨后,博士團和孩子們來到烘焙房進行蛋撻制作,志愿者們帶領小朋友們分成三組,并分別介紹制作過程中用到的原料,提醒小朋友們注意自制蛋撻液和成品蛋撻液在烘焙完成后的區別。小朋友們十分自覺主動的參與制作,完成了原料的稱量、仔細準確的進行蛋撻液的調配,將自制蛋撻液和成品蛋撻液進行充分攪拌,有秩序的體驗動手加蛋撻液的過程。

圖6 小朋友們與志愿者交流兩種蛋撻的區別 拍攝者史夢娜
蛋撻烘烤完成后,小朋友們紛紛上前拿起充滿香氣的蛋撻,仔細品嘗兩種蛋撻的區別,并于志愿者們交流,共同探討。羅夢瑤小朋友這樣說到:“我覺得自制蛋撻更好吃一些,口感和奶香味都更豐富!”

圖7 小朋友們與志愿者合影 拍攝者史夢娜
此次活動不僅豐富了小朋友們的知識,提升了他們的動手能力,更加深了他們對糧食安全和健康飲食的理解。中國行博士團的成員也表示,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孩子們在快樂與動手實踐中學習,清晰認識到飲食的健康問題,為未來的茁壯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