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山村,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廬城鎮,一個曾經普通的小山村,在村支書的帶領下,正經歷著一場由內而外的綠色變革,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動范例。
使命在肩,責任如山
申山村,總面積16.5平方公里,擁有79個村民組,86個自然村莊,總人口達7100人。這里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如三國東吳名將周瑜之墓,還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周瑜廣場風景優美,吸引了許多居民來往參觀,并且周瑜廣場基礎建設完善,各種健身設施也能為村民提供良好的休閑場地。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鋪開,申山村積極響應,村書記楊春海,他始終堅守在鄉村振興的第一線,用行動詮釋了一位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楊春海書記說,他們也清楚,這只是一個起點,還有許多工作需要他們去做。他們將繼續努力,以提升村民生活質量為目標。
教育先行,人才興村。
楊春海書記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致力于改善村里的教育條件,爭取資金修建學校設施,提升教學質量。同時申山村內設有教育完善的幼兒園,并且申山村與廬江三中密切相鄰,不僅縮短了學子求學之路程,還減少了因地理障礙而輟學者眾,更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均等化。在教育方面,每個孩子都能受廬江三中學習氛圍熏染,促進孩子學習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校作為知識的燈塔,吸引著青年才俊匯聚,激發創新思維與文化交流,從而提升整個區域的文化素養與社會活力。通過教育,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新農人”,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此外,教育設施的完善亦能帶動周邊經濟,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當地商業與服務業的發展,進而提升居民生活質量,構建和諧宜居的鄉村環境。
完善設施,服務人民。
鄉村振興,歸根結底是為了讓村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在楊春海的帶領下,申山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村級道路暢通工程的實施,讓出行更加便捷;塘壩興修工程的完成,保障了農業生產用水;暢通工程的推進,改善了村容村貌。申山村積極響應政府的“農村公路網”建設政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對穩定性村內的主要道路進行了硬化和拓寬。目前,申山村的穩定性村莊主干道已經實現了全程硬化,極大地改善了村民出行條件,同時也為農產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并且建設健身設施以及廣場,給小朋友和老人提供了娛樂休閑場所。在夜間也會投放電影以來消磨時間。此外,申山村還注重教育、醫療等公共服,讓村民享受到更多的發展成果,幸福感和獲得感顯著增強。
申山村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楊春海書記說:“村部將繼續努力,以提升村民生活質量為目標,不斷加強和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使申山村成為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
創新驅動,科技賦能。
面對鄉村振興的挑戰,楊春海堅信科技是關鍵。他積極推動農業科技的應用,引進智能農業設備,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申山村的水稻種植基地引入了物聯網技術,實現了精準灌溉和病蟲害預警,大幅降低了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提升了農作物品質。此外,楊春海還鼓勵村民參加農業技術培訓,掌握現代農業知識,讓科技真正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申山村的農田灌溉系統得到了現代化改造,無人機植保作業成為常態,精準農業管理讓每一寸土地都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鄉村振興是一場持久戰,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奮斗。百村支書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使命與擔當。在楊春海書記的帶領下,申山村的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廣,不僅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更構建了一個和諧美麗的新農村景象。他的故事,是無數鄉村支書在鄉村振興道路上奮斗的縮影,也是中國鄉村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封閉走向開放的生動寫照。讓我們期待,在更多村支書的帶領下,中國鄉村將迎來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