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山東大學(威海)“情起紙鳶”社會實踐調研團繼續走訪濰坊,采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郭洪利,團隊成員通過電話采訪的形式與郭洪利進行對話,更加深入地了解濰坊風箏的文化內涵與傳承發展現狀。
在與團隊成員的溝通中,郭洪利首先對風箏的概念進行澄清,他認為“風箏是能夠獨立起飛的物體,無論材料是用滌綸,還是用毛頭紙、染布、PE,只要能起飛就叫做風箏”,所有的外在形式都是風箏的載體,潛藏于其中的是風箏的文化,無論是手工風箏還是產業化生產的風箏都是風箏文化的傳播,手工風箏所蘊含的風箏文化會更深刻。
據郭洪利介紹,他出生于風箏世家,自小就對風箏有著深深的眷戀,每天放學第一件事就是拋下書包去放風箏,自己也喜歡做風箏,后來投身于風箏制作行業也是順其自然的結果,嚴謹、認真地對待每一個風箏也是風箏世家的傳承。
幾十年來,郭洪利始終致力于濰坊風箏的傳播與發展,堅持傳承與創新。他與諸多品牌聯名,借助品牌的力量宣傳濰坊的風箏文化。他說道,非遺文化的傳承方式是需要與時俱進的,近年來,郭洪利與王者榮耀、夢幻新誅仙、戀與深空等進行深入合作,對濰坊風箏文化起到重要的宣傳作用。談起對聯名風箏一箏難求的事情,郭洪利說:“一開通線上銷售,發布之后,沒有幾分鐘成千上萬的人就會下單,網上要求7天必須要發貨,但是我制作一只風箏要2天,甚至3天,我再多的人也做不出來,那就成了一種負擔。而且品牌的東西,它的標準非常高,我們要是做,就做好,做不了寧愿不做,所以說很多聯名產品都是孤品。”



郭洪利與夢幻新誅仙手游進行合作
圖片:受訪者提供
除了在國內促進濰坊風箏文化的傳播,郭洪利也同國外積極進行交流,進行濰坊風箏文化的傳遞,他曾赴毛里求斯、法國、尼泊爾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風箏文化的傳播,郭洪利提到法國貝爾克國際風箏會吸引了百萬人參加,而濰坊風箏會的吸引參與人數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說明濰坊風箏的傳播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郭洪利赴尼泊爾進行風箏文化宣傳
圖片:受訪者提供
談及手工制作風箏的傳承人現狀,郭洪利認為手工制作風箏確實有后繼乏人的情況,“傳統的風箏學起來比較難,真正能達到一個手藝人要幾年甚至十幾年,傳統的風箏它不只是一個風箏,不只是一個好工藝品,也不只是一個玩具,它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郭洪利對“情起紙鳶”社會實踐調研團提出的個性化宣傳等方式給予認可,他認為創新是很必要的,“風箏只是一個載體,它融入多元文化,記錄一個時代的元素才能傳承下來”。
通過專訪非遺傳承人郭洪利,團隊成員對濰坊風箏的傳承與發展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相信在未來,濰坊風箏會繼續逐向天際,飛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