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青島7月21日電(記者 宋述杰 通訊員 王子奇 李思雨)曲阜師范大學翻譯學院“譯”見秧歌實踐隊于7月15日來到青島膠州市文化館和東小屯村進行學習調研,探索膠州秧歌的文化與魅力。
走進文化館,體驗秧歌文化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膠州秧歌流行于山東省膠州市東小屯村一帶。2006年5月20日,山東省膠州市申報的秧歌(膠州秧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政府政策的引導下,膠州秧歌走入膠州市文化館,通過傳承人和館內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步入了新時代非遺傳承路。
為了解膠州秧歌的歷史和傳承狀況,實踐隊在第七代膠州秧歌代表性傳承人李艷老師的介紹下,來到膠州市文化館參觀學習。步入文化館長廊,映入眼簾的是大型秧歌表演的展示圖片,秧歌展區內陳列著的各式各樣的秧歌服飾、彩扇和綢帶讓實踐隊隊員們目不轉睛。
實踐隊隊員在李艷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文化館非遺夏令營秧歌教室,李艷老師就文化館工作向隊員們進行了簡單介紹。近年來,膠州市政府相當重視膠州秧歌的傳承發展,每年館內都會舉辦免費的非遺文化學習活動,鼓勵孩子報名,今年有40多個孩子加入到夏令營學習秧歌,非遺傳承工作正在穩中求進。


圖為“譯”見秧歌實踐隊采訪李艷老師。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子奇 供圖
在和李艷老師交流后,隊員們也參與到秧歌的學習中。膠州秧歌以三彎九動十八態的風格動律展現舞蹈動態過程中力的延伸之美,強調“三道彎”的體態特征。起初,隊員們還手忙腳亂難以跟隨,但在李艷老師的指導下,他們很快找到技巧和節奏,通過和小朋友們的反復練習后掌握了一段基礎的秧歌舞蹈,感受到了學習非遺文化的樂趣。

圖為“譯”見秧歌實踐隊同李艷老師一起展示學習成果。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李思雨 供圖
探訪非遺村,了解秧歌傳承
在李艷老師的介紹下,實踐隊來到了東小屯村進行走訪調查。東小屯村作為膠州秧歌的發源地,承載著膠州秧歌最深厚的文化底蘊。據《膠州簡志》記載,膠州秧歌的歷史與東小屯村建村歷史大致相同。“1764年,膠州包煙屯村(現馬店鎮東小屯村)趙、馬姓兩家,往關東逃荒途中,乞討賣唱,逐步形成一種邊舞邊唱的形式。返回關里后,經多代相傳、改進,發展到1863年基本定型,舞蹈、唱腔均有一定的程式性。”這種唱跳結合的程式便是今天膠州秧歌的雛形。因此,現今的東小屯村也被稱為“秧歌搖籃”“秧歌之鄉”。
實踐隊在與村委會委員對接后,進入村中拜訪當地村民。

圖為“譯”見秧歌實踐隊對接村委會委員。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子奇 供圖
東小屯村十分重視膠州秧歌的教學傳承工作,根據隊員們對村民的采訪得知,東小屯村秧歌隊傳承從娃娃抓起,凡是想學習秧歌的,都能加入秧歌隊進行免費學習。東小屯村的男女老少都對膠州秧歌有著難以言說的熱愛,在采訪中,一位村民說:“別的村晚上都跳廣場舞,我們村扭秧歌。”并給隊員們翻看年輕時參與秧歌表演的照片,眼中閃爍著激動的淚光。
如今,膠州秧歌逐漸分化成幾個流派,在發展中加入了現代元素,但東小屯村的秧歌依然保持著最初的特色,成為了最原汁原味的膠州秧歌。村里老人告訴記者:“現在的一些秧歌都是在東小屯村的基礎上加入了新的東西,膠州秧歌是最原汁原味的。”東小屯村的秧歌未經任何改動,至今都保留著傳統的味道,村民們會保持初心將這份傳統傳承下去,推動非遺文化發展。
訪尋傳承人,感悟秧歌歷史
在村委會主任的幫助下,實踐隊聯系到了第六代膠州秧歌代表性傳承人李在會老師,當被問及秧歌傳承工作時,李在會老師說“小的時候日子窮,當時的環境非常困難。”在那個連吃飯都吃不飽的年代,老一輩傳承人帶著對傳統文化的敬重和對秧歌的熱愛,每天都練習、表演,誓要將膠州秧歌傳承下去。
2006年,在得知膠州秧歌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李在會老師積極投入到膠州秧歌的傳承工作中,不僅是當地學生,她還經常前往各地高校或秧歌劇團開展教學,擔負起了傳承的責任。

圖為“譯”見秧歌實踐隊和膠州文化館非遺夏令營成員合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宋述杰 供圖
現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和保護,深受年輕人的尊重。在青島膠州市的實地調研中,實踐隊獲得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和研究素材,深入了解了秧歌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傳承狀況,發現了秧歌文化傳承過程中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更見證了非遺傳承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愛和期望。實踐隊將持續開展秧歌文化宣傳工作,為保護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推動膠州秧歌的繁榮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