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翼,童心共舞
時間:2024-07-20 21:10:45 關注:
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斑駁地灑在常州市天寧區的晨光社區,為這平凡的夏日午后增添了幾分溫馨與活力。2024年的暑假,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人文傳媒學院的“紅心研墨”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如同夏日里的一縷清風,悄然吹進了這個充滿活力的社區,與社區的孩子們共同開啟了一場關于文化、藝術與夢想的探索之旅。
7月14日,隨著晨光初破黎明的寂靜,社區的活動中心內已是一片歡聲笑語。這天,常州地區隊長龔雨琦和其他的志愿者們一同站在了孩子們面前。她以一種近乎魔法的方式,將那些沉睡在古籍中的成語故事一一喚醒,讓它們以生動的姿態躍然于孩子們的眼前。
“同學們,你們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嗎?”龔雨琦同學的聲音溫柔而有力,瞬間吸引了所有孩子的注意。她緩緩講述著那位年邁的愚公,如何不畏艱難,立志要移走擋在家門口的兩座大山。故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被她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孩子們自己也成為了故事中的一員,與愚公一同揮汗如雨,感受著那份堅持與信念的力量。
在講解的過程中,龔雨琦同學不忘與孩子們互動,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孩子說:“愚公真勇敢,我要學習他不怕困難的精神!”有的孩子則提出了疑問:“為什么愚公不選擇搬家,而是非要移山呢?”龔雨琦同學則耐心地解答,引導孩子們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讓他們明白,每個故事背后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通過這樣的互動,龔雨琦同學不僅講述了故事本身,更激發了孩子們的思考和興趣。她不拘泥于書本知識,而是以討論的形式,將簡單的成語故事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核剖析出來,引領孩子們慢慢體悟。她的這種教學法不僅讓孩子們對文學故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還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如何從不同角度解讀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的講述結束后,團隊的另一位成員陳欣怡接過了接力棒。她帶著孩子們走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世界,用一幅幅精美的圖片和一段段生動的講解,讓孩子們領略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蘇州的昆曲到無錫的泥人,從泰州的剪紙到揚州的漆器,每一個非遺項目都讓孩子們驚嘆不已,他們紛紛表示要親手嘗試,將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在自由繪畫環節,小朋友們一邊涂鴉,一邊熱情高漲地提出問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出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團隊成員耐心解答他們的問題,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
圖為陳欣怡同學通過小朋友手繪的非遺圖片向小朋友講解中國傳統文化
為了讓孩子們更加深入地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團隊的成員們還精心準備了一場國風舞蹈的教學。在悠揚的古箏聲中,孩子們身著華麗的漢服,跟隨老師的步伐,翩翩起舞。他們的動作雖然稚嫩,但那份對美的追求和對文化的熱愛卻讓人動容。舞蹈結束后,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滿足和喜悅的笑容,他們仿佛真的成為了古代宮廷中的舞者,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中華文化的韻味。
隨著夕陽的最后一抹余暉溫柔地灑落,南京師范大學人文傳媒學院“紅心研墨”暑期社會實踐在常州市武進區十里社區的暑期志愿活動緩緩拉上了帷幕。但在這片被文化光輝照耀的土地上,留下的不僅僅是實踐團隊的足跡,更是孩子們心中那永不熄滅的文化之火。
在這片充滿歡聲笑語的十里社區里,志愿者們仿佛看到了古老文化與現代童心交織出的絢爛畫卷。每一雙充滿好奇與渴望的眼睛,都是對傳統文化最真摯的致敬;每一次稚嫩卻堅定的步伐,都是對未來文化傳承的堅定承諾。
他們深知,文化的傳承不僅僅在于知識的傳授,更在于心靈的觸動與共鳴。因此,用心去感受每一個孩子對文化的熱愛,用情去澆灌孩子心中的文化之樹。他們相信,只要這份熱愛與堅持能夠持續傳遞下去,中華文化的瑰寶就一定能在新的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龔雨琦、張博 來源:紅心研墨暑期社會實踐團隊